第二节 商业网点 一、概况
最早的商业点在三间房,百年前,这里是中苏民间贸易一个小小的口岸,有3家买卖,卖
布匹鞋袜及其它日用品。日本侵占东北,三间房人散店撤,人们买卖东西,须到附近的召兴、
福兴两个稍大的居民点,或等货郎上门,直到1956年尚且如此。
1957年两乡各有1个供销社,共8人,商业网密度为0.2/1000。建场当年,场部有1个综合
商店,9个生产队有分店,从业32人,商业网密度为1/1000。1979年开始出现个体商店,最早
是粮油加工厂高坤勋零售店,人称“老头店”。1980年出现集体商店,物资库7名待业青年办
起了青年综合商店。这以后,场部地区和生产队陆续办起了集体和个体商店。1985年全场有商
店61个,其中国营12个,人员104名;集体1个,人员15名;个体48个,人员50名。商业网密度
为3.1/1000。
附:历年商店个数、人员及密度表。空白栏系无统计。
商店情况表
二、江滨百货商店
1963年春,由十一、十二分场两个供销社合并而成,初称供销社,40人,第一任主任孙守
缄,党支部书记高殿友,在生产队有8个分社。1969年改称服务社,1977年更名江滨商店。
1985年,江滨商店共有职工104名,其中11个分店,职工14名。总店在场部,分百货、副食、
日杂3个门市部,共经营商品3,500—4,000种,年销售额在180—220万元。
三、收购站
1980年前,商店设收购组,年收购额在2.5万—3万元。1987年,场专设收购站,先由商业
部门管理,后转归畜牧公司,工作人员6—8名。每年收购额在15万—25万元,利润1万—2万元。
其主要收购家庭经营的农副产品,还收购部分废品。
四、市场
1979年场部开设农贸市场,地点在转盘路西北侧。1981年建市场大棚,面积180平方米。
入市商品多是家庭农副业产品和少数轻化日用品,3.5—45种。日成交额300—500元,最高可
到2,000元。
附:历年商品销售额统计表。空白栏无统计。
历年社会商品销售额统计表 单位: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