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概况

第十一章 房屋建筑

第一节 概况



垦荒前,本地民居都是土草结构,就地取材,墙用草泥垛成,柞、桦元木为梁、檩、椽,
铺上桦条、榛树枝等,抹以大泥,然后苫草。“上不漏,下不倒”,因此,本地人对苫房很讲,
尤其是两个山头,要请“老手”来把,不仅要苫好苫实,还要整齐美观。这样的房屋一般能
居住30年,质量好的可住到四五十年之久。那时,盖房花钱很少,甚至一文钱不花。
1958—1959年,垦荒队也盖起了类似本地样式的土木房屋200多栋,规格不一,平均每栋3
间,60平方米。加上原有房屋,面积共有2万平方米。
第一栋砖草结构的房子是十一分场礼堂,建于1957年秋。门窗按玻璃,这也是本地房屋第
一次。1958年,十二分场场部建了砖墙草顶的办公室和宿舍各1栋,面积400平方米。后陆续建
砖房。
居民砖瓦房1959年开始建筑,第一批是十二分场的2栋,墙外砖里坯,房盖苫草。第二年
又建砖墙草盖的2栋,天棚用草或木条,有的没有天棚。这几栋房仍在居住使用。
建砖瓦房的高潮是1970—1976年,团提出5年实现砖瓦化。6年建400栋,总面积15万平方
米,其中民用8万平方米,90%以上居民住上了砖房。第一个实现砖瓦化的连队是十七连,时间
在1974年。
1985年,民用房屋和生产队部分公用房屋转卖给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