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财务管理
第四节 财务管理
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运用财务计划、财务定额、财务制度、财务核算、财务分析和财务检
查等方法,对资金的形成、运用和分配等进行组织、调节和管理。
一、资金
农场资金分为三大部分:固定资金、流动资金和专用基金。
分场所需的资金由总场拨给。当时是三级管理,两级核算,生产队对分场实行报帐,分场
对农场实行缴拨款业务。合场后是两级管理,一级核算。生产队收支向农场报帐,全场所需资
金集中统一管理,基层单位须用物资实行内部转帐,现金开支由场计财科统一报销。1969年开
始实行两级管理、两级核算,连队计划开支,现金报审。资金最活跃的是1975年,年末存款
622万元。实行财务包干前的1980年,流动资金贷款80万元,到1985年末银行贷款上升到882万
元,包干结余赤字807万元。
二、成本
为了使成本计算比较真实、准确,便于成本管理,一直是严守成本开支范围和费用开支标
准,经营过程中所发生的全部开支,均按费用要素反映企业的全部物化劳动和劳动的消耗状况,
控制各类费用支出,制定消耗定额。成本的计算;
农业主要作物,单独核算,计斤成本,其它作物合并计算;作物组计总成本,作物计单位
面积成本。
畜牧业计生产总成本和畜禽类别成本,也曾分群计过成本。
工副业计生产总成本和主要产品成本;汽车计吨公里成本。
渔业计生产总成本。
农机拖拉机计标准亩成本,联合收割机计作业亩成本。
畜力作业计工作日成本。
三、收 入
主要是粮食销售收入管理。农场统一下达“三留”(种籽、口粮、饲料)指标,多余部分上
交;财务统一结算,资金集中统一使用。
四、利润
1959—1980年,国家对农场,农场对基层生产核算单位都是统收统支,经营有利上交,经
营亏损国家补贴。
1981年开始,国家对农场实行财务包干,一定5年不变。农场每年上交38万元,农场对基
层生产单位仍是统收统支。1982年开始在部分生产队试行自负盈亏,1983年自负盈亏单位增加
1/2。1984年起,场对生产队实行定额上交和浮动工资两种办法,对工副业单位实行定额上交、
超利分成和浮动计件工资两种办法,事业单位则是费用包干。1985年全面兴办了家庭农场,
场对全部生产单位实行定额上交。
五、经济活动分析
以生产财产计划和各项财务定额为依据,用会计核算、统计核算和业务核算资料,对企业
生产经营活动对比分析和检查,揭露矛盾,总结经验,提出措施,从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经
济效益。农业生产单位按阶段分析,工业生产单位按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