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粮食管理
第二节 粮食管理
一、保管化验
农业生产单位以及加工单位的粮、豆,各自保管。一般情况下,上交出口部分当年处理完
毕,种子和部分口粮需跨年度库存。库存约为2/5。粮食检查化验随时进行,场粮管部门每个
粮食年度(当年3月末至翌年3月末)系统全面检查10多次,查帐验库,察看粮豆状况,并了解保
管员的工作情况。
粮食保管员负责处理粮豆管理的日常事务和化验,每个农业生产单位1名,粮油厂2名。建
场初期全场15名,十团30名,1985年27名。保管员的业务由粮食部门负责管理,除平时过问和
检查外,每年集中培训两次,每次5—7天;场里的化验员则由上级粮食部门训练,两三年1次,
每次十天半月。训练内容是加强责任感和业务技术两方面。所用保管化验员基本胜任,未出
观过重大责任事故。然而,老鼠每年要使上场入库粮食损失以吨计。
二、晒场与粮仓
晒场 1658年以前,多用冰场。1958—1965年用土场,每个队平均有土场8,000平方米。
1965年,良种队建水泥晒场8,000平方米。此后,生产队陆续建水泥晒场,到1972年普遍建
起,共28个,总面积近13万平方米。1985年有水泥晒场30个,面积16万平方米,不能满足需要,
尤其小麦集中上场,更显得紧张,有时只好以土晒场辅助。因家庭农场兴办,晒场划区分片
使用,利用率降低。今后扩大水泥晒场是场院建设的一个主要课题。
粮仓 合场前后,生产队有圆式土囤装粮,每个队有4—7个。土囤有鼠害和潮霉两大弊
病。后来,土囤改进,底部修有通气道,石头打基础。1974—1976年,这种囤建的多,42个,
全场共有93个,每个可储粮30一40吨。另外,各生产队都有一部分临时储粮的“踅子囤”,根
据需要可大可小,可高可低,比较方便。
1970年农业生产连队开始建砖瓦结构的种子库,已有20栋,每栋20—300平方米,最大的
600平方米。全场种子库总容量4,000吨。
晾麦棚是接受1962年教训而开始建造的,这一年阴雨连绵,小麦无法晾晒,发动各家处理。
第二年建造晾棚,两三年后,各队都建成。每个队晾麦棚面积400—500平方米,已有33个,
总面积13,200平方米。
粮油加工厂1985年建成4个园式粮囤(“房屋建筑”一章有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