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编 政治第一章 党的组织第一节 组织状况 一、党支部
1956年以前,江滨地区的向阳、南岗、太平三个屯子,共有党员26名。向阳屯6名,自成
支部,属中共绥滨县委领导。南岗屯7名,太平屯13名,与肇兴镇胜利屯党员为一个支部,属
萝北县委领导。
1956年,垦荒队中有党员134名,建14个支部。1958年,转业官兵、肇兴拖拉机站和垦荒
队员家属三部分人员中,有党员100多名,支部增加了4个。这时的党员队伍基本上是两大成份:
一部分是经过两年多开荒千辛万苦的锻炼,开发建设边疆的决心比较坚定;另一部分是身经
南征北战的解放军官兵。这些党员是开发边疆的中坚力量。
1959—1965年,在工副业单位增建了8个支部。1966年3月,转建连队来场,党员增加到506
名,支部31个。这期间,绝大多数党员积极生产,努力工作,主动挑重担。尤其是在三年困
难时期,党员总是吃苦在前,带领群众克服困难,度过难关,受到广大群众的称赞。在农场评
选的五好职工中,75%是党员。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发挥较好,31个支部中,好的10个,较
好的10个,一般的10个,差的只有1个。
1969年秋到1970年春,文化大革命一度中断组织生活的31个党支部和新建的7个党支部全
部恢复组织生活。从1969年开始,新党员发展较多,到1977年全场共有党员1,023名,每16个
职工群众中有1名党员。这一时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如以前,党员在先进行列中的比例
下降, 1981年场评选的240名先进个人中,党员113名,占47%,比1965年下降了28%。同年,
51个党支部,好的3个,比较好的11个,一般的34个,差的3个。
1979年以后,知识青年返城,党员减少。
附:历年组织状况表
历年党组织状况统计表
二、党委会
乡党委1956年成立乡政府时没组成党委,上级委任一名书记负责党务工作,开封乡是刘几
经,新升乡是孙元康。1958年4月11日,由上级党委任命,组成以温忠奎为书记、马刚为副书
记的开封乡党委会,委员有王存一、袁德海、崔显廷、戴福林;同时,任命组成以高士显为书
记、孙树凯为副书记的新升乡党委会。委员有王仁、孙元康、徐振邦、梁长修。本届两乡党委
会存在半年。他们建立健全了各支部及其组织生活制度。
作业区、分场党委1958年秋,“政社合一”。由于改制与人员调换,两乡党委已不起作用,
作业区新党委没组成,上级党委任命了温忠奎为十一作业区党委书记、马刚、王广武、孙洪
林、李树兴为副书记;姜振兴为十二作业区党委书记,郭天荣、孙树凯为副书记;均无委员,
作业区的主任、副主任“列席”党委会;强调“书记挂帅”。
1959年初,作业区改成分场,没组成党委会。9月1日,由上级党委任命肖振德为十一分场
党委书记,孙洪林为副书记;姜振兴为十二分场党委书记,刘水清、哈兴基、李忠益为副书记。
均末设委员,分场场长、副场长是“当然”委员。党内日常事务由书记、副书记、党委秘书
处理,重要问题,召集“扩大会议”。这种状态一直维持到两个分场合并。中间,十一分场党
的书记先后易人为于松、李兰生,十二分场书记未变;副书记各有变动。这段时间,虽然没有
健全的党委。但党的干部和广大党员充分发扬了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
江滨农场党委1963年5月15日,组成15人的中共江滨农场第一届委员会,书记吴荣芝,副
书记姜振兴,委员贺长春、李兰生、钟明玉、哈兴基、林钧泽、李忠益、刘水清、周玉珍、王
广武、李建魁、于成龙、马刚、施成兰。这届党委任期3年,在其领导下,两个分场的干部、
党员统一了思想,带领广大职工群众恢复发展生产。
1965年末,江滨农场召开第一次党代会,选举产生了第二届党委会,书记吴荣芝,副书记
李兆祥,委员李保根、刘恒田、姜永久、李忠益、刘水清、张殿林、于成龙、徐春科,另有生
产队1名委员(姓名没查清)。这届党委到1967年1月,为期1年。其实后半年因“社教”、文化
大革命,党委已有名无实,接着被“砸烂”。
1971年,组成十团党委(下目有述)。
1977年十团改制为农场,前三年没正式组成党委会,上级任命临时负责人。1980年1月,
农场召开第二次党代会,选举产生了第三届党委会(与十团党委连续为四届),书记张运生,副
书记洪保权、荣志全,委员于成龙、王双芹、王秀凤(女)、王宽厚、孔令贤、尹学臣、付金贵、
刘福久、刘家怀、刘景学、李连春、李忠益、苏宗元、杨会双、杨德喜、张奉亮、张绍忠、
单积平(女)、徐春科、梁圣文、黄林忠、崔瑞江。党委又选举产生了由张运生、洪保权、荣志
全、黄林忠、单积平、王宽厚、苏宗元7人组成的常务委员会。本届党委任期至1983年9月。党
委组成后,就自身建设问题形成了1号、2号文件。1号文件是《关于加强党委会建设的决定》,
2号是《关于遵守党纪、改变作风的决定》。
1983年9月14日,江滨农场第三次党代会选举产生了江滨农场第四届党委会(与十团连续为
五届),书记张运生,副书记李宝生,委员佟本兴、苏宗元、杨云昌、杨德喜、单积平、施英
平、黄林忠。在本届党委的领导下,江滨农场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全面落实生产承包和岗位责
任制,取得了初步成绩。
十团党委十团组建后前两年没组成党委会。1971年5月,十团首次党代会召开,选举产生
了十团党委会(与农场党委连续为三届党委会,书记肖书田,副书记陈永康,委员李兆祥、刘
凤林、李保根、李同和、纪连珠、于永俊、刘景阳、马继诚、李传良、张万成、付金贵、罗好
杰、胡贤召、张庾旺、佟丽华(女)。常委有肖书田、陈永康、李兆祥、刘凤林、李保根、李同
和、纪连珠。1972年7月5日,上级党委任命曲明光为十团政委兼党委书记。这届党委会一直延
续到1977年初,是江滨各届党委中任期最长的一届。十团党委的主要成绩是收拾了文化大革命
的混乱局面,使各项工作走向正规,加强了战备工作。但,当时正处“极左”时期,团内存在
某些“左”的倾向;党委内部不够团结。
值班营、工交、机关党委1970年10月,值班营成立党委,党员选举产生5名委员,先后由
付金发、罗好杰任书记,直到1972年值班营撤销。
1979年2月,工交系统组成党委,选举产生9名委员,付金贵任书记;1980年5月,李瑞武
接任。后期活动较少,形成“党政合一”状态。
1980年5月,机关成立党委,选举产生了7名委员,付金贵任书记;后,尹学臣、尹国良先
后担任,机关各支部书记为“当然”委员。1984年初机关党委撤销。
农场各届党委办事机构1958年建立的乡党委,除委员会本身,另有一位委员兼党委秘书,
党内各项工作由书记、委员出面办理。分场时期,只有书记、副书记、秘书、组织助理、宣传
助理6—7人组成的党委办公室。江滨农场一届党委配秘书,设组织科、宣传科,共8人。第二
届党委设政治部,党委副书记兼主任,副主任1名。下属:组织科、宣传科,共9人。十团党委
设政治处,主任、副主任各1名,秘书1名。下设组织股、干部股、宣传股,各股3—8人,全处
共23—29人。三届党委撤政治处,设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共17人。
附:恢复农场后党委工作部门负责人变更情况表。
党委工作部门负责人变更情况表
党委工作部门负责人变更情况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