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党员教育 艰苦创业教育这一教育主要集中在1956年上半年到1958年上半年。由于条件艰苦,一部分
垦荒队员不安心,有的离去,其中有共产党员,也有个别党员干部。凡是党员思想动摇的单位,
其他人就不稳定。因此,对党员,尤其是对党员干部加强了艰苦创业的教育。教育内容主要
有三:(一)发扬我党我军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二)认清当时的国家形势,开发北大荒是社会
主义建设的需要,是一项艰巨而光荣的任务;(三)北大荒的发展远景。方法是通过党组织活动
和各种会议宣讲以及个别谈话。并从反面人和事中吸取教训。萝北县委经常派人到各新建点做
思想工作。1957年春,县委书记罗武在南岗屯召集了各新庄的党员干部会议,与会56人。重点
解决不安心于北大荒的问题。这次会议稳定了党员干部、广大党员的思想。此后,党员建设边
疆的信心有所增强。在各支部的教育下,在广大党员的影响下,垦荒队伍逐渐稳定。并且,有
一些开小差的队员被在这里的朋友说服,又回到了“北大荒”。
反右倾1959年8月中央发出《关于反对右倾思想的指示》。冬,这里开展反右倾斗争。天
天开会,传达上级指示,学习文件,讲形势,造舆论,并联系实际,破除“右倾保守”、“因
循守旧”思想。发动党员座谈讨论,检查自己并揭发别人的“右倾”思想和表现,搞“拔白
旗”斗争。“白旗”就是所谓右倾思想严重、对“三面红旗”(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有
不同看法或持反对态度的人。这一斗争,在江滨农场只是做了传达教育,虽然联系到一些实际
情况,批评过一部分干部、党员的言论行动,但没有人当作“白旗”被拔掉。
反右倾采取的是压服手段,有些干部、党员的不同思想和意见,不敢有所表示。这就助长
了刮到农场的共产风、浮夸风和瞎指挥风,妨碍了正确路线的贯彻执行。
反对修正主义自苏共二十大以后,中共和苏共在意识形态产生了分歧。为认识这种分歧的
严重性,先是在党员中传达教育,1960年,公开提出了反对赫鲁晓夫修正主义。之后,反修斗
争和反修教育成了党组织活动的主题。各支部的“三会一课”大都是这个内容。另外,还单独
召开会议,传达文件,学习报刊文章,宣讲讨论。党员在以下几个方面打下了烙印:(一)以赫
鲁晓夫为首的苏共领导集团背叛了马列主义。在国内全面复辟资本主义,在国际迎合美帝。(
二)苏共以大党自居,搞“老子党”,凌驾于其它兄弟党之上。(三)反对中国,撤走专家,撕
毁合同,逼还债务。(四)在中苏边境陈兵百万,武装挑衅,(五)一个马列主义政党,如果丧失
警惕,可以演变为修正主义的党;要防止反革命两面派篡夺党和国家的领导权。
反修的深入。又联系到党内的反修防变问题。接着,在党内和广大职工中进行了反对修正
主义,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的教育。
三中全会以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1979年以来,党内教育主要是学习三中全会以来
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除了平时学习外,还集中全场党员在场部轮训了3次。
1980年2月五中全会讨论了《党章(草案)》,按中央1980年29号文件,在全场党员中进行
了学习讨论。5月,在加工厂党支部搞学习试点。10—11月,全场党员分4批到场部集中学习,
每批10天,参加学习的党员845名,其余因事因病不能参加集中学习的,各支部按党委要求补
了课。每期训练班由辅导员讲课,主要内容是党的基本知识和如何做一名合格党员,要求从我
做起,从现在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每个党员对照《党章(草案)》提出的党员条件,检查自
己哪些方面合格,哪些方面不合格。大家互相帮助评议。最后,每个党员都订了“合格计划”。
这次教育,重点解决党员中普遍存在的党的观念淡薄问题,教育后有所加强。可惜的是,学
习过后,放松了巩固提高工作,没有认真的督促检查,“合格计划”未能全部付诸行动。
1981年9月下旬到12月中旬,全场党员分3批集中到场部学习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
党内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每批11天,参加825名,占党员总数的87%:非党干部参加41名。
学习方法是分专题辅导讨论。通过集训,解决了一部分党员对毛主席的评价、中央人事变动、
建国32年的功与过、如何实现“四化”等问题的模糊认识,加强了在政治上与党中央的一致
性。
1982年10—11月,党委举办了3期党员学习班,学习党的十二大工作报告等内容,每期11
天。参加学习的党员847名,占党员总数的89%;非党积极分子参加40人。事前培训了辅导员,
学习中分专题宣讲讨论。通过这次集训学习,使党员进一步认识到党的十二大的历史意义;进
一步明确了党在社会主义四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使命;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理解更深了。这
次集训之后,各支部又组织进一步学习,并结合学习了十二大通过的新党章。
1983年以后,主要学习党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指示和决定,其内容有十二届三中全会
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央1983年1号文件《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
干问题》和中央1984年1号文件《关于1984年农村工作的通知》。全体党员和厂大职工群众都
参加了学习,场和机关干部到各单位宣讲。通过学习逐渐加深了对改革重大意义的理解和党对
农村政策的理解,落实并不断完善了经营承包责任制。
“三会一课”除阶段性集中整训以外,还通过组织活动对党员进行经常性的教育。“三会
一课”是这种学习教育的主要形式。“三会一课”,即党支部每月一次支部大会、一次支委会、
一次小组会和一次党课。这一制度,从建立党组织的1956年就实行。它的主要内容,是结合
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结合形势任务,结合基层组织建设实际,学习党的章程。“三会一
课”制度的落实情况,大体可分3个阶段。第一阶段,文化大革命以前,支部大会和支委会召
开的次数达到规定的100%,小组会90%,党课上了85%。并且,能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党委、
党支部每年各召开2次民主生活会。第二阶段,是生产建设兵团时期。政治教育比较频繁,上
大课多,支部大会常常同党课混淆,平均每月3—4次,超过了规定的1倍。支委会和小组会相
应减少。支委会仅开了规定数的60%,小组会40%。民主生活会开得很少。第三阶段是恢复农场
之后,绝大多数农业生产单位党支部的“三会一课”基本上是农闲进行,农忙停顿。支部大会
按规定次数召开了100%,支委会50%,小组会40%,党课50%;民主生活会开了不到1次。
“三会一课”活动,尽管制度坚持不够经常,方式有些呆板,内容在特定时期有偏向,但
对党员在党的基本知识、党性、共产主义世界观等方面的教育,作用是较大的。
优秀党员、先进支部活动为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1979年,
开展了优秀党员和先进支部活动。优秀党员的条件是:
(一)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好。能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党的路线、方针、
政策,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在政治上自觉地同中央保持一致。
(二)完成任务好。热爱本职工作,努力钻研业务,做出突出成绩。
(三)思想作风好。克己奉公,先人后己,不谋私利,不搞不正之风。
(四)坚持原则好。不当老好人,敢于同坏人坏事做斗争。
(五)群众工作好。能积极做群众的思想工作,主动为群众做好事。
先进支部条件是(细则从略):
(一)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好。
(二)一班人团结好。
(三)生产、工作任务完成好,产量高,盈利多,贡献大。
(四)党员模范作用好。
(五)群众工作做得好。
此活动每年评比一次,一般在“七·一”前后,支部评出的为“好党员”,农场以上的为
“优秀党员”。每年评比的优秀党员、先进支部的数字或名单如下表。
历年先进支部、优秀党员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