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宣传工作
第六节 宣传工作
一、理论学习
着重抓了党员、干部的马列主义教育,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其中毛主
席哲学著作和马列主义经济理论是两项主要学习内容。
学习毛主席著作按照中共中央指示,1964年下半年,场级党员干部开始学习毛主席的四篇
哲学著作。1965年3月,上级党委及党的报刊,号召掀起学习毛主席著作的新高潮,学习普及
到全体党员和广大群众。1966年初,党员发给《毛泽东著作选读》甲、乙种本,职工人手一册
《毛主席语录》。大家怀着朴素的阶级感情,自觉地读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愚公移
山》、《纪念白求恩》等文章,用于解决思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对于提高理论水平和认识能
力,对于克服困难做好工作,都起了很大的作用。全场出现了30多个学得好用得好的先进典型。
象二队的“东方红—036”机车组,在组长王忠礼的组织带领下,学习《为人民服务》,解决
组里的种种不正确思想,同心协力,艰苦奋斗,创优质高效,曾在东北农垦总局的先进会上介
绍经验。二队拖拉机“东方红—054”于洪连包车组,学习《愚公移山》,克服种种困难,野
餐露宿,坚持开荒,被评为学习毛主席著作先进车组。《东北农垦报》登载了他们的学习体会。
九队油料保管员孟宪魁,把毛主席《纪念白求恩》中的“精益求精”用于本职工作,把一间
半破草房办成了制度严格、整齐清洁、勤俭节约的先进油料库。他的事迹上了《黑龙江日报》。
这都是毛泽东思想与人们的实践相结合的结果;这些典型推动了这一学习的深入发展。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学习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变化。在内容上,多是适应于文化大革命的
需要,重点是关于论述阶级、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方面的文章和语录。在方法
上,采取了“活学活用,学用结合,急用先学,立竿见影”、“天天读”、“红海洋”、“三
敬三祝”等等,多是实用主义、形式主义。造反派往往以毛主席语录为“武器”,互相攻击。
70年代初,学习毛主席著作运动转到进行党内路线斗争教育。遵照毛主席“认真看书学习,弄
通马列主义”的指示,除了继续学习毛主席关于两个阶级、两条道路、两条路线斗争的理论而
外,在党内普遍选学马列著作。团党委每周一天,学习了《共产党宣言》、《哥达纲领批判》、
《国家与革命》全文及《反杜林论》、《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部分章节。党员每周半
天,学习了《共产党宣言》、《哥达纲领批判》全文及《国家与革命》部分章节。这期间,分
别于1969、1970和1971年,团召开了3次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讲用会。参加会议的共有858人,
大会讲用71人。全场举办了读书学习班23期,参加学习约3,000人次,培训骨干120名,其中理
论辅导员60名。1976年下半年,开始学习《毛泽东选集》第五卷,持续到1977年末。在学习毛
主席著作高潮中,团召开讲用会6次,外地巡回讲用团传经送宝2次,召开“活学活用毛主席著
作积极分子代表大会”3次。
学习经济理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适应经济建设的新形势、新任务,干部培训的
主要对象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其次是队(厂)级领导干部。学习内容是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学
习方法是办学习班,集训听讲或平时自学。按上级规定,凡应该学习的人员普遍学习。通过学
习,理论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有一定提高。不过,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紧密。
二、精神文明建设
垦荒建场以来,这方面工作一直在进行,大力提倡精神文明建设是1982年,在全场进行“
五讲”“四美”“三热爱”教育,重点抓了治理“脏、乱、差”(环境脏、社会秩序乱、服务
质量差)问题。先从治“脏”入手,1982年春,集中力量改变环境,从场部到各队都重新规划,
修整了街道,铺垫沙石,共修整街道50公里;各队办公室门前和学校园内建了花坛,全场共
有花坛320个;营区绿化植树近30万棵;粉刷墙壁800间;,建垃圾坑360个,清理垃圾800多车;
修整厕所32个。6月,场组织全面检查,评出了十三队、八队、商店、十五队四个先进单位。
这以后,把改变环境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尤其是春季,都要搞一次“突击会战”,集中时
间和人力美化、绿化、净化环境。1984年春,场部地区修整了主要街道,场区中心修了环形路,
安了路灯。1985年5月,场爱国卫生委员会下通知,规定场部住宅区实行“五包”:一包路
面平整畅通,二包门前清洁,路面道旁无粪便,三包树木成活,四包排水沟疏通,五包院墙整
齐;并规定禽畜圈养。限期达到要求标准。抽调20多人、4台“小四轮”分组包片,常年清理
垃圾,监督检查“五包”落实情况,罚劣奖优,场部环境改观。
治“乱”工作,重点进行了严厉打击刑事犯罪和普及法律常识。(“公安武装”一章有
述。)
治“差”工作,主要在机关、工商企事业单位进行职业道德教育,订立了服务公约,开展
“优质服务”竞赛活动,服务质量普遍好转。商店、啤酒厂、物资公司、修造厂、通信科等单
位,经常征求顾客或用户意见,改进工作,机关科室包队,队干部包户,主动为生产队和家庭
农场解决实际问题。八队干部为家庭农场服务做到了“四上门”:送政策上门,送信息上门,
送技术上门,送方便上门。
从1982年开始,开展文明厂、队活动,每年年末普遍检查记分,评比总结,四年先后有10
个队级单位被评为精神文明先进集体,36人被评为先进个人。
三、新闻报道
场内新闻由广播、电视、小报、农情统计等途径传播;生产队等基层单位由广播、板报、
会议传播。对场外则是写稿、照片、录像,主要投寄《农垦报》,其次是省内报刊、电台和宝
泉岭电视台。每年总投稿数约350篇,采用率10—20%。60年代每年用15—20篇,70年代40—70
篇,80年代100—200篇。1985年195篇。
全场有报道员百余名,经常写稿办板报的30—50名,十团有宣传报道组,3—5人。农场没
有专业报道组,宣传科(部)配一新闻干事。
四、统战
主要做了3项工作,——是宣传党的统战政策;二是纠正了文化大革命或以前政治运动中
给一些统战对象强加的错误结论,恢复了名誉;三是启发教育他们为四化大业,为祖国统一贡
献力量。全场有国民党军队投诚起义4人,台属2人,归侨3人,侨眷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