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干部 一、队伍
垦荒建点时期,两乡共有副队职以上干部40—45名,每个新庄2—3名,乡政府14—16名。
其中有党员干部30—35名,女干部2名。这些干部的平均年龄在40岁以下,多数是小学文化,
少数是初中、个别是文盲。另有会计等一般干部26—32名。
两个分场共有副队级以上干部140一160名。每个队级单位4—5名,分场机关65—75名;党
员干部140—145名;女干部4名。这些干部的平均年龄37—39岁,多数是小学文化水平,少数
是高中、初中、文盲,大学是个别的。另有会计、教员、医务人员等一般干部75—85名,其中
女的18—22名。
江滨农场建立初期,有副队职以上干部250名。每个队级单位4—5名,场机关80—85名;
党员干部165—175名;女干部6—7名。平均年龄在40岁上下,文化程度略有提高,大中专文化
的干部30一40名。一般干部增至125—135名,其中女的40—42名。
十团有副连职以上干部340一360名,连级单位5—6名,团机关115—125名。其中党员干部
320—340名,女干部26—32名。平均年龄35岁上下;初中文化占50%,小学文化占30%,大中专
文化占15%,少数文盲。会统人员、教员、医务人员等一般干部300—320名,其中女的70—90
名。
1977年恢复农场后,副队职以上干部310—330名,其中以工代干43名。每个队级单位一般
是5名,1984年后减为3—4名;场机关干部90—110名;一般干部280—300名。
1985年在职干部总数654名,其中女干部231名,场级8名,科级52名,正队级61名,一般
干部528名,平均年龄不足39岁。
场级干部平均年龄44.3岁,年龄最大的53岁,最小的36岁;文化程度:大学4名,中专1名,
高中2名、初中1名。
科级干部平均年龄42.8岁。年龄最大的52岁,最小的29岁;文化程度:大学6名、中专12
名、高中4名、初中30名。
一般干部平均年龄37.3岁,年龄最大的57岁,最小的23岁,文化程度:大学6名、中专26
名、高中53名,初中176名。
离退休干部共77名。其中离休63名,退休14名。
科技干部(“科技”章有述)
干部队伍主要来自六个方面。(一)垦荒带队来的30多名,多已不在职。(二)1958年转业军
官130多名,调转外地近80名。(三)1966年转建战士中提拔50多名,现调出场外将近一半。(四)
下乡知识青年中提拔了50多名,1977年后陆续返城,所剩无几。(五)本场工人中提拔360多名。
(六)来场的大中专毕业生120来名,一部分调离。提拔干部较多有两个阶段;十团由于机关
编制扩大和新建一部分连队,两三年内提拔干部116名;1979年以后,一部分老干部离退休,
知识青年干部返城,干部队伍年令增大,于是,培养选拔了一批年轻干部,共60多名。
二、管理培养
全场党内外干部均由党委管理。除一般管理外,主要是学习培训。前20年,学习培训较多,
或在实际工作中进行,或“以会代训”,内容多是思想政治方面的。1978年以后,不仅重视
思想政治方面的学习教育,还注重业务技术和科学文化知识的培训,场、科以及正队级干部90%
参加了上级举办的培训班,场级干部平均每人每年参加培训30天。学习政治经济理论和企业
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各业务部门每年办对口学习训练班1—2次。1978—1985年,共办专业训练
班72期,约4,000小时,参加约5,000人次。平时提倡自学。同时,场选送近200名干部到高一
级学校或业务单位学习进修,时间平均在一年以上。
通过学习教育和培养训练,干部的政治素质、文化水平、业务知识、工作能力都有程度不
同的提高。尽管如此,干部队伍的实际水平同现代化建设的需求差距很大,远远不能适应迅速
发展的新形势。
附:本场抗战干部名册,
抗战干部名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