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妇女工作 妇女在农场建设中一直起着比较重要的作用。从荒原开发到兴办家庭农场30年中,她们艰
苦奋斗,克服种种困难,安家建场,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垦荒建场初期,曾有过拖拉机“穆桂
英包车组”和“花木兰包车组”,组长分别是刘桂芳、乔丙兰。她们跟男机务人员一样,夜以
继日开荒种地,故有“穆桂英”之称。水利队的一个女子班,顶着三年自然灾害期间生活上的
严重困难,睡草铺吃大豆,冰天雪地,起冻土抬大筐,不在小伙子们以下,被誉为“硬肩膀”
女子班,班长李桂梅,,人称“铁姑娘”,光荣榜上回回题名。十团二十一连,曾是养马连,
成群的高头大马迎风长嘶,奋蹄郊野,很难相信是一伙十八、九岁的姑娘训育出来的。这个由
10多名姑娘组成的牧马班,在班长李秋香的带领下,经过两年的磨炼摔打,才掌握了牧马本领。
当看到她们飞身跃马,鞭击长空的情景,都说与蒙古草原上的牧马人一般无二,报纸上几次
登载她们的事迹。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后,妇女们的作用越发得以发挥,她们除了教育子女,
管理家务,当好“后勤”,积极支持家中男职工投身改革,又踊跃参与承包,努力生产,多方
致富。分析江滨致富户,其中妇女功劳可与男子相提并论,有些胜过男子。二队女职工蔡莲英,
1984年同4名女友承包了队里的150亩菜地。她们相信科学,使用新种新药,又精种细管,取
得瓜莱丰收,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解除了人们“吃不上菜”的疑虑,不仅保证了本队蔬菜供
应,还有一半外销,收入1万元。1985年,蔡莲英被农场授予“三八”红旗手称号。
妇女们对社会的奉献,表现在家务、计划生育、子女教育、家庭副业等方面的更为突出,
其事迹众所周知,不言而喻。从1982年开展“五好家庭”活动以来,涌现的“五好家庭”越来
越多。当年虽未评比,但十三队鲍丛启家庭和睦,为队里的生产经营用心出力,帮助、团结邻
里,大家公认是“五好家庭”。
1983年五好家庭6户,好夫妻6对,好媳妇7名。
1984年五好家庭12户,好媳妇7名,好婆婆2名,“三八”红旗手13人。
1985年五好家庭17户,好媳妇22名,好婆婆9名,女致富能手15人,“三八”红旗单位5个。
本场女职工人数及其所占职工总数比例和妇女总数比例如下表。
历年女职工数及其所占比例表
本场的女干部多数是一般干部,下列为不同时期女干部数及其所占干部总数比重。
江滨农场成立前约20名,占全场干部总数的10%左右。
江滨农场初期约40名,占全场干部的10%强。
十团约80名,占全团干部的13%左右。
恢复农场后约200名,占全场干部总数的30%左右。
农场在女工劳动保护上有一定的照顾,比如,妇女在“五期”(经期、孕期、产期、哺乳
期、更年期)中,除了按规定给假休息,工作安排也有所优待,尽量本着“调干不调湿,调近
不调远,调轻不调重”的原则办事。然而在不同时期、不同单位亦不尽然,有的好一些,有的
差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