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科技成果
第三节 科技成果
建场以来,虽一再提倡技术革新,但成果不多,原因是多方面的。建场初期,忙于开荒建
场,有些技术人员初到农场,实践时间短。文化大革命期间,批“白专道路”“技术第一”,
单纯提倡群众办科研,技术人员的专长和积极性没能发挥。1977年后,科技工作得到重视,虽
有所好转,但一部分科技人员不安心于本场工作,另外,在政策方面有“大锅饭”问题,科研
工作受到影响。发明创造性的科技成果基本上空白,较多的是引进推广新的技术项目,其中改
造改进的有13项,引进、繁殖、试验生产农作物品种110个(小麦45个、大豆35个、玉米30个)。
技术革新比较成功的有4项。
X光加铝片1979年医院的x光医师池永泉在50毫安的x光机镜头后加一铝片,厚度根据电源
强度而定。又在扇形防护板上加一铝片,以减轻射线对病人的损伤。这项革新被宝泉岭农管局
评为1980年度科技成果三等奖。
双滚筒拌药机1979年,十一队技术员朱成福和修理所工人由天奇等,革新成功双滚筒拌药
机,用于小麦拌药,次年在场内小批生产,每个农业生产单位各一台。它的构造是两只直径不
等的锥形滚筒在同一轴心上转动,同时放进种子与农药搅拌。双滚筒拌药机比单滚筒拌药均匀。
1980年度获宝泉岭农管局科技成果三等奖。
晶体管放大诊断仪是1979年汽车队技术员狄荣宝研制成的,用来诊断汽车发动机故障的仪
器。仅试制一台,没有推广。曾获1980年度宝泉岭管局科技成果三等奖。
二硫化钼喷涂工艺1970年,修理所技术员李春荣和其他工人,为活塞的旧件修复,采用二
硫化钼喷涂的方法延长活塞的使用年限。该项工艺曾在《北大荒农机》上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