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小学教育
第二节 小学教育
一、发展概况
从前,只有孟家窑孟三爷家请了一位王先生办私塾,四五家的孩子就读,有的念《三字
经》、《百家姓》、《千字文》,有的读《论语》、《孟子》。日伪并屯后,郭家屯、徐家屯、
向阳屯都办起了“国民义塾”即初级小学,学生80来名,教员4—5名。学的是日伪编的课本。
1945年,向阳学校停办,南岗、太平有初级小学各1所,学生共64名,教师3名,学习省编统一
教材。1956年南岗有了高小五年级,第二年,柳培宏、张志、于树起、徐忠堂4名学生高小毕
业,这是江滨第一届高小毕业生。1957年秋,二十一庄、二十六庄办起了小学,收生80多名,
有教师4名。这是最早办学的两个新庄;学校业务属于肇兴小学代管。1958年秋,两乡设了专
管干部,开封乡文教助理兼学校负责人王恩泽,新升乡文教助理苟敬伯、小学教导主任张心,
由他们负责在各新庄办学。年末,两个作业区办小学11所,学生320名,教师26名。每个学校
有教师2—3名,学生20—50名。学生不多,各年级都有,绝大多数是复式教学,有的多至四组
复式。
1959年秋,两个分场各成立中心小学。十一分场中心小学有一至六年级学生240名,教职
员工14名,其中教师11名,第一任校长尹作发,党支部,书记杨全虎。十二分场有三至六年级
学生150名,教职员工12名,其中教师9名。张心负责,后任校长何牧生,党支部书记吴希周。
这以后,小学校增加不多,但规模扩大,到文化大革命前的1966年,学生已发展到近2,000名,
教职员工86名,其中教师60名。十团扩建新连队,小学增加,1972年全团有28所,学生近
3,000名,教职员工150名,共中教师142名。1985年有小学28所,学生2,506名,教职员工164
名,其中教师139名。
二、教学工作
从1957年开始,小学教学一直按统一大纲进行。文化大革命以前,虽然条件较差,但教师
用心教,学生刻苦学,德、智、体各方面的成绩是令人满意的。特特是在智育方面,采取了一
些鼓励方法,比如,每年要进行严格的统一考试,学校、班级、学生均按名次公布成绩,80分
以上的用红笔标示。班级教学成绩一年不及格,所任教师要检查原因,二年要调换;中心校领
导经常到各队小学检查工作,抽查教案和学生作业,定期总结讲评。文化大革命开始的两年里,
学校几乎处于停课状态。1968年“复课闹革命”,文化课不被重视,批判“智育第一”“分
数挂帅”,教学质量日益下降。1971年正式提出上好社会主义文化课,教学成绩逐年好转;
1977年以后,元气恢复,质量又好起来。1979年宝泉岭管局小学统一考试,江滨小学总分第四
名,数学第二名。1980年又抽考各农场小学二年级,得分第一。1982年,小学开展“小红花”
活动,对学生进行精神文明教育,一年间学雪锋做好事1,000多人次。这个时期江滨小学的教学
质量所以比较好,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有一支教龄较长、事业心较强、有一定经验的教师骨干
队伍。1985年教学成绩有所下降。
小学的学制从1969年由以前的六年改为五年。1981年恢复六年制。
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历年在95—99%。
三、场部小学
场部小学的前身是十二分场中心小学,1963年编为江滨农场中心小学;1967年改为东方红
小学;1968年,因办初中班,逐改为东方红学校;1974年场部地区中小学分离,改称场部小学。
1985年场部小学有一至六年级18个教学班,,学生630名,教职员工52名,其中教师28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