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六节 师资队伍

第六节 师资队伍



江滨中小学的师资来源,基本上是就地取材。
1958年以前,11名小学教师,7名是萝北县文教局派来的。之后,新庄普遍建校,教师不
足,挑选了十几名初中毕业生、肄业生担任教师工作。随着学校的增加,教师也逐年增加,
1966年已有教师73名,其中农中教师13名。这些教师的平均文化不到初中,只有3名是师范专业
学校的。但他们热爱本职工作,好学上进,刻苦钻研,常常工作学习到深夜。县、场教育部门
重视教师的进修,办函授学校,并派专职教师定期巡回面授。各中心校每周六上半天的文化辅
导课。平日,学校领导抽查教师作业,测验考试,经常督促检查。在业务方面,开展经常性的
观摩教学和专题研究活动。经过几年努力,中学教师基本达到了中师水平,小学教师基本达到
了初师程度。
文化大革命中,教师成了学生批判的对象,很少从事教育工作和文化业务学习。师资水平
没有什么提高。
十团组建正是“复课闹革命”阶段,因为扩建连队,人员增加,学校也增加了,需要增加
教师、各连队自选教员,大部分是下乡知识青年。从1969—1976年间,选用教员将近200名。
他们多数是从优挑选的,也有一部分是靠“关系”凭“印象”上去的,师资水平不算高,文化
水平至多能达到八年。有的老师连汉语拼音都不懂。二十连有位新教师,竟把“小米加步枪”
给学生解释为“八路军没子弹,把小米装进步枪里放,吓虎鬼子”。类似这样无知而出观的笑
话不乏其例,如把“不爱红装爱武装”讲成“不爱穿红衣裳爱穿朴素打了补丁的衣裳”等等。
这期间大部分连队小学戴子中学“帽”,从小学教师中拔出一部分“高个儿”担任中学教员。
这些教师在小学是骨干、尖子,教中学则显得吃力。这样一来,中小学的师资都处于劣势,
1977年以后,知识青年返城,教师中也走了60—0名。为补充这个空缺,通过考试,在本场高
中毕业生中录用了81名担任教师。
文化教育越来越被重视,已有的师资不能适应要求,提高师资水平成了教育战线的一个重
大课题。从1976年开始,抓紧了教师的进修培训,其途径有本场办短期训练班,送中等以上学
校代培,参加函授学校等。全部中小学的教师都参加过进修或培训,半年以上的有1/4。1979
—1985年,先后进行了3次教材过关考试。1982年的考试结果是:高中教师于考13名,7名及格;
初中教师于考173名,35名及格;小学教师于考195名,74名及格。及格的虽然不多,然而考
试的推动作用是相当大的,积极性被调动,学习风气蔚然,文化业务水平有所提高。1985年师
资情况如下:
普通高中教师21名,其中大专程度11名,相当于中师程度10名;
职业高中教师51名,其中大专程度1名,相当于中师程度50名;
普通初中教师140名,其中大专程度5名,相当于中师程度117名,相当于初师程度18名;
小学教师139名,其中相当于中师程度55名,相当于初师程度82名,初师以下2名。
全场教师的教龄在25年以上的12名,20—25年的16名,15—20年的22名,10—15年的43
名,5—9年的166名,末满5年的92名。
教师中被评为总局先进的有7名(见人物传记名录)。生前担任小学教导主任的刘桂芝,从
1959年任教以来,教学成绩一直很高,重病临危,还念念不忘教学工作,深受大家的好评。
按要求师资水平仍然不高,这是教学质量能否上去的关键,继续提高师资水平已成为教育
部门今后工作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