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勤工俭学 1958年以后,提倡勤工俭学,组织师生参加集体生产劳动,种实验田,拾柴,拣粮,帮助
生产队干农活儿。一个生产队学校,每年平均能种地3—5亩,农忙时放假7—10天。1970—
1971年春,东方红学校办了综合性的小工厂,项目有烧砖、烘炉、木工、造皮带油、火药、水
胶、浆糊,研制中草药、“920”植物生产素等。这些项目都出了样品,末正式生产。勤工俭
学收入归学校所有,按规定用于师生文化福利等项开支。这笔资金约有7万元。半耕半读的农业
中学,可以说是勤工俭学的产物。这个有200多名学生的学校,配合学习农业课,耕种了300亩
土地,养猪20头、黄牛4头。学习时间2/3在课堂进行,1/3在实践中进行。蔬菜早期育苗在江
滨是他们最早搞起来的。这个学校勤工俭学的收入,除了辅助办学费用外,还解决了学生的课
本文具费和部分伙食费。一个学生每月只交3元伙食费就可以求学了。
勤工俭学不仅仅是增加一部分资金,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使课本知识与实践知识
结合,掌握一定的生产技能等方面,都有一定好处。
勤工俭学活动超过一定限度,往往会影响文化课教学,尤其是对普通中小学。1968年以后
的几年中,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和其它社会活动较多,平均每年在50天以上。1971年,十团政治
处对十连学校1970年这方面的情况做了调查。结果表明,全年参加校内外劳动107天,社会活
动5天,上文化课不足5个月。为了赶进度,六年级“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和应用”单元,需6
个课时,实际只用了两课时。质量可想而知。这种情况引起了家长、学生的不满和团党委的重
视,团里召开连队干部和各校负责人会议,规定中学生全年劳动时间不超25天,高小学生不超
15天。课堂教育时间有了保证。
1974年以后未计“小学成戴帽”中学校。
附:历年中小学及其师生统计表。
历年中小学校、教师、学生数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