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王双芹当队长

王双芹当队长



王双芹1958年由部队转业到江滨的第二年就任十二分场二队队长,共16年,除1973年因水
旱灾害亏损4,500元外,15年盈利160万元,是全场盈利最多的一个生产队。
二队之所以能够年年盈利,甚至在大灾之年绝大多数生产队经营亏损的情况下还能盈利上
万元,正如群众所说:“关键是有个好带头人”。
二队的土地条件差是全场数得着的,全是白浆土。王双芹认为,要稳产高产,必须首先改
变不利的土地条件。1971年冬,三九严寒,北风凛冽。王双芹发了“动员令”,要求人机畜齐
下旱河。原来,他和连队其他干部顶着风寒在河底勘测到了一片宝土——“草炭”,可以改良
土壤。他带领大家连干三个冬春,挖了近万方,改良土壤5,000亩,增产13%。
1973年麦收,上级要求多割晒。王双芹分析了本连队的实际情况:(一)土地渗水不好,湿
度大;(二)麦棵矮小;(三)一旦有雨必有严重损失;决定不割晒。团里有的干部几次催促,他
讲明原因坚持不割。有人对他说:“让割不割,一旦出了问题,担待不起啊!”他说:“咱有
咱的情况,不能一刀切,”结果,连日阴雨,邻队割晒的小麦烂了许多,亩产只有二三十公斤,
唯有十七连超过了50公斤。这一年灾害严重,农作物欠收,亏损已成定局。王双芹动员大家
献计献策,克服了一道又一道困难,因陋就简,办起了酒、酱、醋等“七坊”。
1962年秋,雨水成灾,长成的大豆遭遇水害,洼地片被淹,高地片被水包围。时已10月中
旬,水上结了薄冰,收割困难。许多人主张封冻再收。王双芹想,等待,说不定会被大雪捂盖,
再加上老鼠、野鸡、狍子糟踏,损失定会严重。第二天早饭后,人们见他挽着裤腿,提着镰
刀、干粮,踏破冰冻,趟着刺骨寒水,下地割豆。全连男女齐出动,破冰涉水15天,所有高地
大豆全部收回。凡是参加割大豆的人腿上都划出一道道血口子,皮皱得起了鳞片。人们望着金
色的大豆,骄傲地说:“这是血肉换来的呀!”
这样的夸张并不为过。1972年秋收,王双芹和大家一连几日在地里。他白天指挥收割,夜
间坐镇翻地,困了就在车上打个盹。一日上午,机车陷在一片洼地,他下去挂车,腿被压挤,
肉裂骨折,住进了医院。时值抢收抢翻,王双芹人在医院,心似火烧,三番五次恳求医生让他
回连队看看。后来,他以试走为名,拄着拐杖回到了一公里外的连队、又拄着拐杖看了好几个
地号,不管医生和队里人怎么劝说,他再也没去医院。
为了连队的生产和职工群众的生活,王双芹动了不少脑筋,连队大部分是十几年前盖的土
房,他决心让大家尽快住上砖房,可买砖盖房花钱多,他和大家想方设法自己烧砖,十几年间,
他们烧出红砖100多万块。一砖没买,盖起了20栋砖房。然而,王双芹一家9口仍住在旧草房
里。每当盖起新房,都让他搬家,而他总是让别人先搬进去。后来,住草房的没几户了,连里
决定给他一户新房,他说:“我早就下了决心,只要有一户还住草房、我就不住砖房。”直到
1974年十七连实现了住房砖瓦化,他才离开住了16年的草屋。
这一年,他被评为黑龙江省劳动模范。
(王双芹,男,1928年生于河南洑阳县农村,1948年参军,1949年加入共产党。转业前任
排长,转业后曾任生产队长、科长,1985年离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