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王新坤创业

王新坤创业



有句俗话叫做“创业难”。可是,世上若大一派事业无不是人们一一创建起来的。所以又
得出一句格言,道是“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就是说,只要有坚强的决心,知难而进,
不仅能够创业,而且能够把事业办得兴旺发达。
王新坤就是一个知难而进、勇于创业的人。他来到北大荒,在那艰苦的条件下,带队创建
了两厂一队。
二十一队这个曾经做出较大贡献连续10多年盈利的农业生产队,就是王新坤和同事在1956
年带领山东梁山县的青年垦荒队员,披荆斩棘、卧冰饮雪建设起来的,当时叫二十九庄。
如果说创建二十九庄事先还有几个现成窝棚,那么创建粮油加工厂就可以说是白手起家了。
1959年王新坤被任命为十二分场粮油加工厂厂长时,没有厂房,没有设备,没有工人,只有
他和支部书记张德权及一位会计。再就是有一张白纸,密密麻麻的写着黑字,那是一份组建加
工厂的计划。要加工面粉,要加工豆油,要加工点心,要加工粉条……,并且要尽快出产品。
王新坤十分清楚建起加工厂在垦荒生产和人民生活中的重要意义。他和筹建的几个人开始了紧
张的工作。一纸空文要变为现实,不是那么容易的,何况当时的条件很不充分。单就设备来说,
一个现在看来极简单、随手可得的小部件,那时也得跑上几趟县城,才能弄到手。一个厂子,
十来个加工项目,每个车间的机件工具都要靠王新坤他们几个人东寻西找,南求北讨,一件
件地办回来。别的困难且不说,光路走了上万公里!有心事成,经过他们大半年的辛勤劳动,
1960年,粮油加工厂的点心、粉条、白面、豆油、白酒、肥皂、面碱、酱醋等11个项目全部投
产,一个综合性加工厂平地建成了。
1962年,十二分场决定在名山建一个木材加工厂。这个担子当然又落到了王新坤的肩上,
1962年秋天,他离开了亲手建起的粮油加工厂,带领着13个人,背着一口锅,带着13个饭碗,
来到了紧靠黑龙江边的目的地,筹建木材加工厂。这里同样是一无所有。王新坤找了一块平地,
把行李一放,在草地上走了一圈,说道:“这就是我们的木材厂。别看现在是一片空地,不
久就是一个象样的厂子。”没有木材怎能算是个木材厂?王新坤从邻近的厂子里借来了400立方
米元木。没有工具怎么加工?他和大家一起动手,18天钉起了一个小木房,开了个饭店,自力
更生积累资金购置工具。两个多月,他们用饭馆的收入,买了4台园盘锯和全部木工工具。木
材厂就这样办了起来。当年把借来的400立方米原木全部加工完了。第二年规模扩大,增加到
200人,连同进山伐木的,共413人。这样一个大家业,主要由王新坤负责。他忙白忙黑、废寝
忘食,一心一意多加工木材。1963年加工了3,500立方米,不仅供上了本场需要,而且大力支
援了萨尔图油区建设。这年盈利40万元,买了一台大带锯和其它设备,为木材厂以后的建设打
下了基础。现在木材厂用的那台带锯就是那年买的。
如今的木材厂、粮油厂有幢幢厂房,上千平方米的大院,宽敞的车间,较为先进的机器;
如今的二十一队,大片的土地,成套的农机具,满仓的粮食,整齐的砖瓦房。每当人们看到这
些,自然地想到了它们的历史,于是都说: “这是当年王新坤等同志打下的底儿。”
王新坤是抗战时参加工作的,1985年,故于肺心病,是年70岁。他退休在家时,说到当年
建点的事,既灰谐又认真地说:“现在年老不能干了,早知道有老的时侯,年轻时再多干点儿
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