靰鞡鞋和靰鞡草
第八编 社会
第一章 习俗风情
靰鞡鞋和靰鞡草
冰天雪地,外地人到北大荒尽管穿着棉鞋,脚一样冻得猫咬。可“老东北”坐着雪橇,两
脚伸到橇沿上,说说唠唠,毫无寒意。这就是那靰鞡鞋的功劳。
本地人从什么时候开始穿靰鞡鞋,怎么又叫靰鞡,问过许多老人都没弄明白。不过,为什
么要穿,怎样穿,他们都能说得一清二楚,头头是道。寒冷给本地人的经验是“脚冷浑身冷,
脚暖心里暖”,御寒保暖最重要的是从脚做起。可当时的条件并没有皮鞋毡靴,就在生毛皮上
打主意:用一块生牛皮,四边扎上眼,后边向上迭起,用牛皮条穿起来,拉紧,成鞋状,前后
各钉一个鞋掌,就成了一双靰鞡。到了严冬;成年男子多数都穿它。一双要穿十几年。
轨鞍肥大,里面必须有絮垫物。人们发观有一种草絮垫靰鞡最好,就给它起了个专名,叫
靰鞡草。过去都说:东北有三宝,人参、貂皮、靰鞡草。没穿过靰鞡的人对于靰鞡草算一宝不
免有“滥竽充数”之意,而穿过的才真正体会到宝之无愧。听听太平屯老人孙永玲的评价,你
就会认为靰鞡草是理所当然的为东北三宝之一了。孙永玲以前常穿靰鞡,他说:“那靰鞡草确
确实实是一宝,垫上它,又软又暖,隔潮气,不烧脚,有弹性不死板,有脚气的穿上不刺氧,
时间长了还能好转,不但脚上少长毛病,腿还能少得关节炎。”听到这些,没见过靰鞡草的可
能很想知道是什么样子。靰鞡草跟一种叫“羊胡子”的草差不多,叶纤细柔长,约尺余,三棱
状,空心,喜水,成堆生长在沼泽地和水泡池塘边;上秋绿黄色时割下捆好晾干,用木棒捶打,
直捶到又柔软又光滑象绸子一样为止。说宝真不假,别的草就是敲打碎了也到不了那种程度。
乍絮靰鞡鞋得有人指教,上下前后,厚薄多少都有定数,穿上之后,感到均匀舒适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