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婚俗几易

婚俗几易



解放前和解放初,居民零零散散,都过着自给自足的小农生活,来往接触甚少,男婚女嫁
全靠媒妁之言,父母之命。
成婚的那天,新郎身穿长袍马褂,跨下带红花的高头大马,跟在花车的后边,在亲友的簇
拥下,去迎娶新娘。虽然有车有马,但去时必须绕小路,回来再行大道。表示婚后路多,越走
越宽,日子有奔头。
别看这里人烟稀少,“三里五里南北炕,十里八里是街坊”,每逢办喜事,都要凑到一起
热闹一番。办喜事的人家在院里搭一个凉棚,摆下几桌“八八席”,八人一桌,一桌八个莱。
这八个菜中少不了豆芽、豆腐、猪肉、鲜鱼。猪是自家喂的,豆是自家种的,肥猪家家都有,
少则一头二头,多则三头四头,鱼更不缺,泡里江里手到擒来。为什么必须要有这四道菜,论
说道,豆芽菜是“生财”,豆腐是“发福”,肉和鱼是有“有余”,最好能捉到条鲶鱼,叫“
连年有余”。论实际,前边已经说过了,因为这些东西现成,家家都有,也可以说是“从实际
出发”。
垦荒青年来自五湖四海,各地婚俗不一,但“上了啥岭砍啥柴,站在啥山唱啥歌”。因为
条件所限,他们的婚式最为简单。两个人的行李朝一块一搬,就成了一家人。一不乘车,二不
坐轿,三不骑马,四不抽烟,五不喝酒,六不吃菜。饭是要吃的,一个爱说俏皮话的小伙子是
这样推演的:“平常吃高梁米,结婚要加上两个字——‘红高梁米饭’,担高梁米去掉,就成
了‘红饭’,带个‘红’字也十分吉祥。”
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有了改善,婚事的操办程度也一年大过一年。单说行李,夫妻二人再
生一孩统共3人,偏偏要六辅六盖。这还好办,最难办的是酒席。都想摆个排场,争个面子阔
气,提前三五天筹备莱肴用具。到时请几个厨师掌勺,全家上下忙忙碌碌。一般的请十几桌需
一天一夜不能合眼。多的请几十桌,几天几夜不能消停。莱的样数也越来越多,从十几个到二
十几个,又从二十几个到三十几个,煎炒烹炸,样样俱全。参加婚礼的亲友都要送上一份贺礼,
先是买些礼品,后来送钱,5元到10元。随着操办规模的扩大,贺礼也越来越高,10元好象
拿不出手,20元才够意思。这种风气破费太大,给婚家及亲友造成沉重经济负担。因此只兴了
五六年,便被一种新的形式取代了,
旅行结婚是对大操大办的否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受知识青年的影响而兴起来的。
1970—1975年间,有些城市下乡青年在这安家落户了,结婚的时候都是回城度蜜月。后来,一
部分本地青年结婚时,也到城市去一趟,回来就算是结婚了。旅行结婚之风越兴越盛,这是因
为既简单又实际,两人带上路费和置办嫁妆的钱,领略一下祖国风貌;开开眼界,回来买点称
心如意的东西,全家人都少受累赘。旅行结婚的男女青年一般奔有亲友的城市。此外,走得远
近,时间长短,还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主要是看旅资和兴趣。旅行结婚一次带置买嫁妆,一
般是三五百元至千八百元。旅资充足又有兴趣可以到北京、上海;也有去哈尔滨或佳木斯的;
有的到鹤岗或县城玩两天也很轻松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