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生活水平 江滨人民的生活,总的来说可以用“温饱”概括,并向“小康”过渡。
年代不同,“温饱”的水平也不一样。
垦荒初期,普遍无现金收入,吃粮虽充足,但细粮、副食极少,只有年节方见白面、肉类。
住房紧张,即使草房,也是一屋两家对面炕。交通不便,没有自行车,机动车辆少见,来往
多是步行。由于人们乍到北大荒,没越冬经验,严冬难免受寒。
1959年实行工资制,这以后10年较前有好转,平均3口人中有一职工,每户4口,每月平均
工资收入在35—40元之间,平均每人生活费8.50元。好在烧柴到处都是,蔬菜自种,其它花费
少,除了买口粮、衣服外,余钱可以购置一些其它生活必需品。为了改善自己的生活,多数人
家养鸡喂猪,既增加了收入,又调剂了膳食。住房面积每户扩大到二三十平方米;由对面炕过
渡到对面屋,其保暖情况亦有好转。这个时期,人们对“三大件”——自行车、缝纫机、手表
(或收音机)——特别感兴趣,大部分家庭有其中一二,三件齐全的家庭感到满足,当然是少数,
只能占住户的1/10。还有一件使人知足的是天天吃馒头,以白面为主食,这在当时连城里居
民也非常羡慕。
70年代,老职工工资上升不高,知识青年和职工子女就业上班较多,工资总额增加,每人
平均收入也增加,而职工家庭中人口平均收入没大见长。尽管如此,日用品价格不高、加之人
们的勤俭,弥补了这一不足。这一时期,有三方面的显著进步:一是住房面积扩大。每户在35
平方米左右,并且逐步实现了砖瓦化;室内设计较为合理,陈设整洁。二是由于城市知识青年
影响、交通发展等因素,生活习俗改变,城市的衣、食、住方式部分传入,文明程度提高。三
是修筑、养护了场内各条道路,自行车和机动车辆增加,交通方便。这一时期的精神文化生活
仍比较枯燥、单调。
80年代末,随着全国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人民生活也在发生变化。不断就业,工资调整
升级,经营承包,多种经济,使人民生活水平较大幅度提高,平均每年每人收入350—450元,
少数700—1,000元。这期间,物价调整,某些高档消费品价格上浮,某些副食品亦然。肉类涨
价1—3倍,鱼尤甚,本地产鱼售价比1963年高10倍。以鲫鱼为例,1市斤/价格1963年0.15元,
1970年0.30元,1984年1.50元—2元。然而,人民基本必需品,如口粮、食盐、食油、食糖等,
价格却相对稳定,棉布价涨,而人造纤维多价廉。人们的衣、食、住、行,变化很大。衣服
鞋帽以毛、皮、绒、人造纤维为主,款式多种多样。食物中高蛋白比重增加,平均每人每月肉
1公斤、蛋0.6公斤、鱼0.5公斤,另外蔬菜、糖果品种多,数量也大。全年基本上都能吃到新
鲜蔬菜,而建场初只能吃到5个月,食糖每人每月1公斤,而建场初0.5公斤。住房面积扩大。
平均每户40平方米;屋内一般分为宿、厨、客3室,98%屋里有压水井,80%有土暖气;院里有
下房。交通方便,平均每户有自行车1.3辆,2%的人家有摩托车,江滨公路每日来往公共汽车
12—15班次。文化生活较前丰富活跃,家庭中80%有电视机,60%有收录机,收音机已过时;书
报、杂志越来越多,广泛进入家庭。80年代平均生活水平提高,但一部分家庭生活水平不仅没
提高,而且有各种困难。自然灾害是主要原因之一,另一个主要原因是“承包”以后,承包户
缺乏生产经营能力,这是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初期的必然现象。
附3个不同年度全场平均每人收入、住房、消费水平情况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