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概述

概述





江滨农场地处萝北县东北端的黑龙江畔。场区东西长28.2公里,南北宽18.1公里,图
形呈元宝状。总面积353平方公里。垦前是湿地草原,后多辟为耕地。2000年全场有耕地2.1万
公顷;另有林地园圃3822公顷,牧地草原1252公顷,苇塘水面764公顷。地形属江冲平原,平
均海拔64米。

受“黑龙江”“松花江”影响,地表地下水源充沛。地下水清甘,水位通常距地表5 米上
下,前期三四米,后期六七米。农场腹地有旱河,流经场域30公里,河床多泉眼,沿河多泡沼。
江河泡沼总蓄水500 ~1000万立方米。

土壤主要是草甸土和白浆土,耕层50厘米。土壤肥沃,适于种植粮豆、经济作物、瓜果蔬
菜、花草树木。属初级开发,生态良好。

农场属北温带大陆性气候,冬春寒冷干燥,夏秋高温多雨。年均气温2.83℃;年均无霜期
134 天;年均降水550 毫米;年均日照2252小时;年均积温2575.6℃;年均蒸发量1136.4毫米;
年均风速3.4 米/秒。气象总的趋向是:无霜期、蒸发量增加,气温、日照、积温升高,降水
量减少,风速减弱。比较多见的天气灾害有干旱、雨涝、冰雹和霜冻。建场以来,以上四种灾
害的发生率每年分别为1.5 次、1.4 次、1.6 次和0.3 次。

种植业主要生产水稻、大豆、玉米、小麦、大麦、小豆、甜菜、菜薯。养殖业主要生产牛、
猪、羊、鹿、鸡、鸭、鹅、牛奶、禽蛋,还有自然和放养的淡水鱼类30多种。工业产品主要有
大米、面粉、豆油、豆粕、红砖、农机部件等。




江滨荒原大面积开垦于1956~1959年。垦荒者主体是山东青年支边垦荒队、黑龙江省
萝北拖拉机站、解放军转业官兵。之后,又有大中专毕业生、转建部队、城市下乡知识青年从
事农场建设事业。

垦荒初期,江滨地区划为开锋乡和新升乡,隶属萝北县。1959年萝北农场成立,开锋、新
升两乡改编为十一、十二分场。

1963年3 月1 日,十一、十二分场合并为江滨农场。1968年冬,生产建设兵团筹建。1969
年春,成立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二师十团。1976年末,恢复农场建制。建场初期,队级以上企
事业单位29个,2000年44个,其中农业生产队29个,工商企业11家,中小学各1 所,医院1 家。
个体工商业户330 个,共有家庭农场3116个。在册职工7234名,各级在册干部872 人。

2000年全场公有资产总额17157万元,其中固定资产6201万元,流动资产10623万元。1999
年农场由大型二类企业进为一类。

建场初期,农场居民接近3000户,人口2 万。80年代以前人口逐年增长,最多的是1977年,
22593 人,后渐减少。2000年居民5837户,人口15607 ;人口当中,男性7984人,女性7623人,
少数民族148 人。全场1986~2000年间人口自然增长率年均4.2 ‰。20世纪末负增长,2000年
为-2 ‰。




农场的体制改革以兴办家庭农场为主轴和突破口,拉动了各项改革不断深化,“砸锅
甩碗”(打破“大锅饭,丢掉“铁饭碗”),建立了新型的经营体制和管理机制。

农业改革 在1984年经济责任制的基础上,1985年全面兴办家庭农场。91.5%耕地承包到
户,全部农机具、主要生产设备、大部分公有畜禽和房屋转让转卖给个人。全场办起了2561个
家庭农场(包括林、牧场)。家庭农场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上交利费,自负盈亏”的
经管原则,形成了“大农场套小农场”的双层体制。

农业改革头几年遇到不少问题:经营能力缺乏,资金短缺,连年旱涝灾害。由此,对兴办
家庭农场发生动摇,出现了“走回头路”思潮。农场坚决贯彻上级“稳定、完善、提高”的方
针,加强改革教育,提出了“不管东西南北风,抓住改革不放松”的口号。另一方面,针对家
庭农场存在的实际困难,采取了组建生产协作体和垫支生活、生产费两项措施,有效地保证了
农业改革的顺利进行。

联合生产协作体是在原来联户家庭农场的基础上健全起来的。基本条件是:耕地在200 公
顷以上,有种、管、收的配套机械,有一定经管经验且有群众威信的组长。办法是“机到户,
地有数,合着干,分开算”。

生活、生产费用最初两年农场基本全垫,称作“两垫”。后来逐年减少,到80年代末,降
到全部费用的一半。

生产协作体和“两垫”对家庭农场的巩固和发展虽然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也产生了
一些负面影响,比较突出的是“喝小锅粥”状况、依赖思想和欠款挂账现象。

随着改革意识增强、经营能力提高、经济效益增加,生产协作体和“两垫”完成了历史使
命。90年代初,生产协作体彻底瓦解,“两垫”也压缩到最低限度,垫支对象仅限于开发项目
和贫困户。1993年,农场加大了“清欠”工作力度,基本上清理了农场欠家庭农场的分配款和
家庭农场欠农场的挂账。家庭农场实现了生活、生产两费自理和土地、账目、机具、核算“四
到户”,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自主经营,独立核算”。家庭农场的经济效益不断增加,单是
种植业劳力年均纯收入就有6000元,再加上家庭副业即非国有收入,可达1.4 万元。

工商企业改革 工商企业改革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5~1987年,建立承包责任制,实行“计划管理,独立核算,定额上交,超
利分成”办法。责任心有所增强,生产、工作制度得以健全。由于内部分配办法没有多大改变,
原来的经管机制仍占统治地位。

第二阶段,1988~1990年,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实行招标承包、风险抵押、班组核算办
法。公开招聘厂长经理,内部指标层层分解,效益与分配直接挂钩,风险责任机制明显增强。

第三阶段,1991~1993年,实行全员承包和厂长经理负责制,“四自一定”:自主经营,
自负盈亏,自我积累,自我发展,定额上交。加大自主权,市场机制,放开经营。劳动用工全
部合同制。

第四阶段:1994~2000年,转换体制,产权变革。先后关停了发展无望的果糖厂、啤酒厂、
鞋帽厂(工贸公司);建筑公司与木材厂合并。利微的砖厂、水航公司(部分)、畜牧公司
(部分)、农机厂租赁经营。效益较好的粮油厂、物资公司、粮贸公司、种子公司、水利公司、
电业局委托经营。90年代中末期,运输公司车辆转卖给个人;商店、砖厂、农机厂、粮油厂转
卖为私营。工商企业整顿变革后,经济状况见好。然而,造成了七八百职工转岗下岗。

教育 卫生改革两项改革有一点是共同的,即人事制度,由原来的委任变为竞岗。按规定
的编制要求,教育、卫生系统人员超编1 /3.如何处理?农场采取了“考核考试,信任投票,
择优录用”办法进行了三次整编,教育系统分离78人,卫生系统分离42人。分离人员,有的内
养,有的待岗,有的下岗谋业。待岗下岗人员发给一年的生活费,每人每月170 元。同时,根
据需要也招聘录用了一些人员。两个系统的主要领导干部实行竟聘制,办法是:自荐,提出治
理方略,群众测评,组织聘任。如此,中小学招聘了6 任校长,卫生科、医院招聘了3 任科、
院长。(这种人事制度其他行业、系统也实行,运作程度有所差异)

除人事制度以外,教育、卫生改革主要各有以下几项。

教育方面。(一)加大了教育投入。改革期间,共投入4760万元,平均每年317 万元,改
善了办学条件。(二)逐步实现了集中办学。1994年中学集中;小学部分集中到东西两个学校
(即第一、第二小学)。1996年小学全部集中到场部。集中办学发挥了师资、设备、教学、管
理等优势。(三)减轻了学生负担。一是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倡导精讲多练,当堂消化。
每天的课外作业量不超过1 小时,并且创造条件,增加实践活动。二是减轻经济负担,不超项
超额收费,不再统一订购校服、课外读物、辅导资料、文具等。加强后勤管理,改善食宿条件,
减少学生食宿费用。(四)后勤社会化,推向市场,主要是中小学食堂,实行承包经营,校务
监督,保证了优质服务。

卫生方面。(一)分配办法变“死”为“活”,把原来的固定工资改为两种形式。一种是
基层卫生员发给本人标准工资的50%,其余部分通过合理创收及考核业绩实现。另一种是卫生
科、医院工作人员和医护人员实行本人标准工资70%加责任考核、效益奖罚的分配办法。这样
做,有利于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但也容易出现片面追求增收而加大患者医药治疗费用的弊端。
(二)医疗保险趋向社会。改革以前,职工及其家属的医疗费用全部由福利费支付。通常叫做
公费医疗。体制改革之后,改为根据工龄、技术资格及病症按规定比例公费医疗。2000年建立
了社会统筹基金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基本医疗费由用人单位和职工双方共
同负担。

机构改革 为适应经济体制改革,本着简政、高效、服务的原则,农场机构一再变革。改
革初期,行政机关的粮食、物资、畜牧、交通运输、商业、建设、水利、林业八个部门分离,
成立经营、服务、行政相结合的实体,机关编制精简。后来,几乎每年都要精简机关工作人员
和基层管理人员,大多是“刀切年龄”,年龄大的内退。减员幅度较大的是1993年和1996年。
1993年机关由246 人缩减到176 人,超过半数。基层按规模定编,压缩了103 人。当年全场共
减少管理费88万元。1996年,机关、基层干部共缩减了24人。机关还有26名干部“挂职”下队,
常年“蹲点”。机构改革,不只是着眼于减人省钱,更注重职能、作风的转变和办事效率的提
高。通过改革,农场和基层两级领导管理机构的职能不断理顺,服务性能不断增强,整体素质
不断提高。职工群众的评论是:少了一些指令,多了一些指导,少了一些形式主义,多了一些
务实作风,少了一些行政指挥,多了一些协调服务。

产业结构调整 改革以来,产业结构变化很大,逐渐优化。一是第三产业兴起。改革当中,
出现了较多的富余劳动力,职工群众也有相当多的剩余劳动时间。为消化“两余”,根据社会
需要,农场鼓励和扶持兴办第三产业。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到2000年,专、兼从业人数在3000
人上下,年产值达2000多万元,成为农场的第三大产业。二是发展畜牧业。为加大畜牧业的产
业比重,农场在各个不同时期先后制定了“两牛一猪”(奶牛、肉牛、生猪)、“南粮北牧”
(意图是旱河坎下地势低洼,以牧业为主,坎上以种植业为主)、“两牛一鹿”(除了牛、猪
而外,还应当注重发展效益较高的梅花鹿)方针,又出台了低息贷款、低费饲料地、低价畜舍
建材等多项优惠政策。同时倡导其它畜禽饲养,使畜牧业成为农场两大支柱产业(种植业、养
殖业)之一,产值占到全场总产值的1 /3.三是扩大水稻生产。旱田改水田,是农场种植业结
构调整的一个卓有成效的举措。江滨耕地土壤一大半是白浆土,属旱田低产地区。改革之后,
进行低产田改造,重点是利用白浆土优势,扩大水稻种植面积。经多年努力,水稻已占粮豆种
植面积的1 /3 强,使原来公顷产量不到2000公斤的“拖腿田”变成了产量7500公斤的“拽高
田”,粮豆总产量翻了一番。四是发展有机和特色种植。通过信息、技术、销售服务,发动家
庭农场和承包户生产有机绿色产品和特色种植。所产的有机大豆已被日本、韩国商人认证购买。
农场正在进一步扩大种植面积和提高品质,并研究涉及其它作物。以红小豆为主的特色种植已
达3000多公顷,产品倍受欢迎,价格攀升。

通过改革,农场的双层经营体制和市场经济机制基本形成,人们的开拓进取意识普遍增强,
积极性调动较为充分,经营效益和公共服务质量明显提高。





15年的改革开放,农场的经济形势明显好转。江滨农场原是垦区24个贫困场其中的一个。
穷则恩变,农场坚持改革进取,坚决贯彻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路线,奋发图强,90
年代中期跨入了富裕场行列。1986~2000年全场总产值累计231721万元,平均每年15448万元,
改革初期的1986年仅4057万元,2000年增长到31409 万元;15年国民收入累计137549万元,平
均每年计9170万元,1986年仅1950万元,2000年达到21409 万元,增长了10倍多。在15年的经
营中,12年盈利3 年亏损,总利润5432万元。

  农场各业持续发展。

种植业 由于结构调整,扩大水田,低产田变高产田;科技含量加大,良种、育秧、移栽、
微肥、航化等普遍应用;注重生态农业,生产有机粮豆;种植业的产量、品质、效益均有提升。
15年粮豆总产量101 万吨,平均年产量6733万吨,平均公顷产量3 吨。从1996年开始,粮豆年
产量超过10万吨,实现了几十年一直追求的目标。种植业产值始终占农场经济的主导地位,从80
年代的2000多万元,升至90年代中期的1 亿多元。15年种植业总产值127165万元,平均每年8478
万元,占全场总产值的60%。种植业的基础条件不断改善,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到2000年排
水干渠总长150 公里,内涝解除93%,机井700 多眼,喷灌设备57套,灌溉面积占耕地40%;
主副防护林带1542条,风沙灾害比70年代减少了2 /3 ;履带式大型拖拉机131 台,胶轮式中
型拖拉机153 台,联合收割机109 台,耕作机械达到现代化;水泥晒场34.2万平方米,基本满
足需要;还有日处理500 吨的粮食处理中心及较先进的种子加工设备。

养殖业 改革以来发展很快,以奶牛为“龙头”,拉动整体。奶牛存栏由1986年的31头增
至2000年的1525头,15年共产鲜奶18991 吨,养殖户受益匪浅。其它主要养殖情况是:黄牛由
1986年的950 头增至2000年的3780头,15年共出栏7921头;生猪由1986年的3895头增至2000年
的9932头,15年共出栏72813 头;梅花鹿1986年124 只,90年代初期仅30几只,2000年增至458
只;羊1986年2586只,2000年增至9713只,15年共出栏3028只,产羊毛368 吨;家禽1986年5
万只,2000年14万只,15年共销售禽肉1293吨,禽蛋6600吨。养殖业产值1986年226 万元,2000
年2271万元,15年总计14813 万元,平均每年988 万元。

林业 全场年均造林100 公顷,年均增造50公顷,年均采伐21公顷。2000年有森林3776公
顷,覆盖率10.8%;活立木蓄积234720立方米。

工业 工业先属公有,集中兴办。主要项目有米面、豆油、豆粕、木材、复合饲料、被服
加工,农机具制造,砖瓦制作,白酒、啤酒、饮料酿造,大麦芽、果葡糖浆生产。工厂8 家。90
年代以后,公有制的白酒、大麦芽、复合饲料、果葡糖浆、饮料、啤酒等项目先后停产,其余
逐步转为私有民营。工业职工1200多名,改革转制,80%下岗转岗。工业年产值在1800~2800
万元之间。农场工业有四大亮点,一是江滨白酒,在“北大荒”品牌中算是上乘,甘洌醇正,
倍受称道,这是90年代以前的事情;二是“邻江牌”啤酒曾获部优质产品奖杯,红及周围,供
不应求,后因规模等问题停产;三是江滨面粉,无任何添加剂,被普遍认同;四是80年代二十
一队的队办工业,名扬垦区,先后有9 位省和农场总局主要领导亲临视察。

商业 改革以前,商业国营,店铺8 个,网点密度0.5 ‰。改革以后,兴办集体个体商店,
1986年有业户2 家,密度2 ‰。2000年各种商店146 个,从业人员450 多,网点密度9 ‰。年
均商品批发零售总额大致2000万元。1986年1100万元,2000年7000万元。

第三产业 改革开放以来,农场鼓励开发第三产业,多方面提供帮助,创造条件,促使第
三产业迅速发展。到2000年,从业者约3000人,产值5000多万元;为85%的富余劳动力创造了
就业机会,65%的剩余劳动时间得以利用。

农场经济的突飞猛进是1995年,创出了五个“1 ”,即:总产值年增1000万元,粮豆总产
年增1 万吨,利润年增100 万元,人均纯收入年增1000元,私人储蓄年增1000万元,摘掉了30
多年的贫困场帽子,变成了垦区的富裕场。1996年被农业部、财政部授予“‘八五’期间全国
农垦扭亏增盈先进企业”称号;1998年被评为垦区富强城镇。

教育 倍受重视,该时期总投资5000多万元。1996年,中小学全部集中场部;学生前多后
少,1986年4255名,2000年1792名,教师相应减少,1986年中小学及幼儿教师353 名,2000年
168 名;小学、中学入学就读率均为100 %;教学条件指标完全达到了要求,是垦区的标准化
学校。幼儿园始办于1972年,年均入园儿童200 多名,入园率65%,2000年入园260 名;幼儿
园是农垦一类园所,农垦分局的先进单位。成人教育,1994年扫除了青壮年文盲;1984年完成
了“文革”期间初高中毕业生语文、数学的补习工作;该时期外联合办了11个大专本科函授班,
学员534 人;外送进修本科80人、大专170 人、中专220 人;职工平均文化接近高中。

科技 专业科技队伍由1986年的270 人壮大到2000年的598 人,职工具有了初级技工水平。
科技活动从未间断,如“五小”(小发明、小革新、小建议、小实验、小改造)竞赛,科技示
范田实验,建立场、科、队三级送科技上门网络,“内树外请”经验交流,“科技之冬”、
“科技之春”培训,以及文化科技学校授课,科技活动涵盖全场职工群众。15年中,各领域共
引进推广了30多项先进经验技术,完成科研课题60个,被认定推广的科研成果12项。

文化体育 文体活动比较活跃,20年共投入1500多万元建设场所设施。场部有文化中心、
职工乐园、休闲广场、图书馆、场史展厅、体育场;生产队有“三室两场一区”(会议室、活
动室、阅览室,篮球场、排球场,休闲园林小区)。这一切为文体活动创造了条件。1995年上
了有线电视,文化生活更加丰富。经常性的文体活动有电视、阅览、健身、球类、棋类。此外,
农场每年都举办文艺汇演、田径运动会、篮球比赛、乒乓球比赛和游艺活动等;生产队每年至
少举办三次文体活动。

卫生 工作成效明显,环境卫生有所改善,地方病完全预防,传染病基本防治,自1995年83
%居民饮用了自来水。1998 年建了4300平方米的医院楼,上了“彩超”、“CT”等设备,住
院处有床位45张。医院年均就诊1.5 万人次,诊断符合率93%,急重抢救成功率90%,治疗有
效率89%,治愈率70%,好转率30%。在公共场所设置了30万元的健身器材,建立了室内秧歌
厅,大力提倡晨练晚练健身活动。2000年,实行了社会统筹基金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医疗
保险制度,职工群众医疗有了长远可靠保障。

政治思想道德建设 明显进步:(一)法制意识增强。在各个“五年”普法中,广大职工
群众学习了《宪法》、《民法通则》、《经济合同法》、《农业法》、《企业法》、《职工代
表大会条列》等三四十部法规,大家学法守法的自觉性越来越增强,依法治场的形势初步形成。
比如求助于法规解决处理问题的人次一年比一年多。再如犯罪减少,万人口犯罪率年均在二三
之间。(二)民主意识增强。农场每年召开1 次职工代表大会,基层单位召开1 ~2 次职工民
主大会,商讨决定各方面的大事,代表大会和民主大会提出的提案意见以及平时职工群众提出
的建议多数被采纳。职工群众的主人翁思想越来越浓厚,主动参政议政。农场的经营、施政及
干部作风都要接受民主监督,要求党政财务公开化。(三)市场意识增强。人们的中国社会主
义理念越来越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逐渐适应,彻底摆脱了“大锅饭”、“铁饭碗”的
老观念,主动地融入改革大潮生存发展。农场坚持不懈地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培养
树立了各方面的先进典型,楷模引导。尤其是“青年文明号”活动,实际奉献和推动作用相当
大。同时强调良好的职业道德一一诚信公平。道德风尚出现了新气象。以社会互助为例,比较
突出的事情每年千余件,捐赠帮扶每年逾百万元。

半个世纪开发建设,江滨人在为国家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创造了“江滨精神”和“江滨
人风范”的宝贵精神财富。1986年,新到江滨农场任党委副书记的杨少先,深受江滨人艰苦奋
斗的感动,建议提炼了“苦干实干,克勤克俭”的江滨精神,场党委提出了“用江滨精神建设
江滨”的号召。在农场工作三十多年的党委书记苏宗元,对江滨职工群众的品质体验颇深,他
总结出江滨人风范一一相信党拥护党,理解人谅解人,能吃苦不叫苦。江滨精神和江滨人风范
成了江滨人的写照、骄傲和方向。

各项事业发展,职工群众的生活水平随之提高。2000年人均纯收入4414元,比1986年的635
元增加了3779元;人均消费2324元,比1986年的579 元增长了1745元;人均住房17平方米,比
1986年的9.5 平方米多了7.5 平方米。1996年32户人家首次住上了居民楼,改写了自古以来住
窝棚平房的历史,2000年已有居民楼7 幢,入住167 户。2000年私人储蓄(场内储蓄行所)9337
万元,户均2 万元。在经济收入增加的同时,职工群众的政治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彩。道德风
尚趋向良化,卫生医疗得以保障,贫困户受到扶持救济。2000年农场被评为垦区的文明城镇和
文化先进农场。1994年启动的全面奔小康各项指标基本实现,正为新目标努力。





农场确定的2010年发展目标是: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5亿元,粮豆总产15万吨,畜牧总
产值2亿元,非国有经济产值增长为2000年的1/3,全场利润1000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8000
元;政治、精神文明有新气象,各项社会事业有新发展。

指标能否实现,很重要的一点是发掘潜能。分析认为,潜能较大的一是人力资源;二是科
技含量;三是农田基本建设;四是产业结构。

首先是人力资源。江滨1.6 万人口,来自全国各地,五湖四海,前后只有五十来年历史,
很少近亲同族血缘关系,体质、智商有明显优势,且有较高的政治觉悟、良好的思想品质和相
当的文化技术水平,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干部598 人,工人的专业技术水平一般能达到接近中
等技工程度,整体职工队伍初步具备“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标准;经
过改革陶冶,广大职工群众在已有的“江滨精神”和“江滨人风范”的基础上,又增添了一种
开拓进取精神。所有这些都是江滨农场最宝贵的财富。这笔财富开发利用远不充分,人们有较
多的富余劳动,有待于认真而有效地组织发挥。

其次是科技含量。以往来看,各项生产的科技含量并不算高,就土地耕种,与全国相比,
只有机械能力领先,其它方面仍处于粗放状况。所取效益,在很大程度上是靠自然恩赐。近几
年推广应用了“三垄栽培”、育苗移栽、航化、喷灌一些新技术,初见成效。但是,有些技术
因各种原因没被认同应用。例如农田覆膜仅限于部分瓜菜,大宗作物只有12公顷,微乎其微。
据农业部门测验,此项技术增产15~25%之间,增效10~15%之间。因土施肥是种植作物增产
增质增效的一大课题,但多年来一直未冲出“纸上谈兵”的框架。近几年,农场领导每年有试
验田,各生产队有科技户,作为科学种田示范,效果明显,其田增产10%~15%,增效7 ~10%。
足以说明先进科学技术对种植业快速发展的作用。再就养殖业而言,有了一些新的想法和做法,
但老品种、老规模、老办法仍占主导地位,有待继续革新完善。总之,科学技术在江滨大有用
武之地。科技兴场风光无限,只要肯登攀。

再者是农田基本建设。以往实施了开渠排涝、旱田改水田、秸秆还田、防护林带四项工程,
卓有成效。但不全面,还有三项可行工程未很好实施。一项是平整土地。此项工程关系到一半
大田作物旱涝保收大计,如有计划推行,三五年内可基本完成。再一项是旱田灌溉。这项工程
可使大田作物增产15~25%,增效8 ~10%。2000年全场旱田灌溉只有170 公顷,不到2 %,
仅处于试验阶段。现有部分设备,如抓紧推行,2010年旱灌面积可以达到60%。另一项是农家
粪肥使用。全场每年约有5 万吨人畜粪便,还有万吨可用作肥料的生活垃圾,倘若能全部利用,
对于改良土壤增强地力,提高种植产品质量以及优化环境大有好处。以往使用的农家肥只占肥
源的10%。如何使农家肥变废为宝、变弊为利,有账可算。土地是农场根本,农田基本建设的
投入定会有丰厚的回报。

还有产业结构。合理调整产业结构是关系农场兴衰的现实问题。多年的实践,已有新的认
知:产业结构调整,外要着眼于市场,内要落脚于实地,信息带路,发挥优势,少投多出。改
革之初,这个原则已经确立,并做了不懈努力,水田开发就是利用了白浆土的优势,扬长抑短。
农场的产业多种多样,正待调整开通。例如,生产建设兵团时期将2000公顷湿地垦为农田,但
土地瘠薄,十年九不收,成为累赘。现已领悟,不如退耕还牧还林,减少投入,增加产出。还
有,现有的草地可以休牧轮牧,水面可以特色养殖,树林可以更新增值,企业可以转轨变型,
如此等等,使产业结构向良性转换。特色优质是农场产业结构优化的核心部分,是农场产品向
外冲刺的排头兵。前些年,特色种植、养殖搞了一些,有喜有悲。像“黑加仑”、果糖、蚯蚓、
药材吃了亏,而有机绿色农业产品如有机大豆、小粒黄豆、梅花鹿等又受了益。苦甜皆有缘,
主要是信息快慢、市场走势。其实,特色有机农副产品是边远农场的强项,只要瞄准市场,选
好项目,商机自然到来。1999年和2000年,农场开辟的有机大豆均被日本商家买去,价格高于
内销,白芸豆、红小豆也有外商光顾,笨养鸡鸭鹅相当走俏。由此看来,农场特色产业优势方
兴未艾,不少条件可以开发利用。就现成的条件来讲,有机优质粮豆可以大量生产,特色种植
养殖可以规模发展,养鹿已有成熟经验。还有旱河是天然的淡水养殖基地,又有近400 公顷闲
置的人工鱼池,如果改变传统的养殖品种和模式,都可以高效利用。再像黑龙江畔和早河河岸
存有一些原始自然风貌,是很好的休闲旅游资源,如果加以保护开发,也是一笔文化物质财富。
这其中值得注重的是将“零打碎敲”变成规模,将“各自为战”变成集约,将“直来直去”变
成附加增值,将“随大流”变成知名品牌。

江滨农场资源丰富,潜力雄厚,希望无限,只要与时俱进,广深开拓,必定大有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