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章 调整产业结构

第三章 调整产业结构



改革以来,农场产业结构变化很大,逐渐优化。一是第三产业兴起。改革当中,出
现了较多的富余劳动力,职工群众也有相当多的剩余劳动时间。为“消化”“两余”,根据
社会需要,农场鼓励和扶持兴办第三产业。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到2000年,专、兼从业人数在
3000人左右,年产值达2000多万元,成为农场的第三大产业。二是发展畜牧业。为加大畜牧业
的产业比重,农场在各个不同时期先后制定了“两牛一猪”(奶牛、肉牛、生猪)、“南粮北
牧”(旱河坎下地势低洼,以牧业为主,坎上以种植业为主)、“两牛一鹿”(除了牛、猪而
外,还应当注重发展效益较高的梅花鹿)方针,并出台了低息贷款、低费饲料地、低价畜舍建
材等多项优惠政策。同时,倡导其它畜禽饲养,使畜牧业成为农场两大支柱产业(种植业、养
殖业)之一,产值占到全场总产值的1 /3.三是扩大水稻生产。旱田改水田,是农场种植业结
构调整的一个卓有成效的举措。江滨农场耕地土壤大半是白浆土,属旱田低产地区。改革之后,
进行低产田改造,重点是利用白浆土,扩大水稻种植面积。经多年努力,水稻已占全场粮豆种
植面积的1 /3 强,使原来公顷产量不到2000公斤的“拖腿田”变成了产量7000公斤的“冒高
田”,农场粮豆总产量翻了一番。四是发展有机和特色种植。农场通过信息、技术、销售报务,
发动家庭农场和承包户生产有机绿色产品和特色种植。农场所产的有机大豆已被日本、韩国商
人认证购买。农场正在进一步扩大种植面积和提高品质,并研究涉及其它作物。以红小豆为主
的特色种植已达3000多公顷,产品倍受欢迎,价格攀升。

通过改革,农场的双层经营体制和市场经济机制基本形成,人们的开拓进取意识普遍增强,
经营效益和公共服务质量明显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