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农机更新

第二节 农机更新


耕作机械 60~80年代,农田耕作主力是国产“东方红—54”和“东方红—75”。90年
代,先后购进6台“东方红—802”、32台“德特—75”和31台“东方红—1002”;早期,“东
方红—54”和“东方红—75”还在超期服役,尤其是后者,承担了全场大半耕作量,90年代末
期不再使用。

水田耕作机械随着稻田面积扩大也不断更换。最早是手扶拖拉机。之后,取代“手扶”的
是马力较大的“宁波”系列,型号先后有“254 ”、“284 ”、“304 ”。再后,使用了更为
先进的“天津—654 ”和“上海654 ”,共38台。

2000年全场共有拖拉机1242台(其中大中型284 台,小型958 台);联合收割机109 台。
总动力5.9 万千瓦。

收获机械 60~80年代的主要收获机械先后有“解放—30”(国制,牵引式)、“CK—
3 ”和“CKN—4 ”(苏制)、“东风—65”和“东风—90”、“C—12m”(罗马尼亚制)、
“GT—49”(国制,牵引式)。80年代末,购进“E—49”(法制)、佳木斯收获机厂制造
的“JDL—1055”和“JDL—1065”。90年代陆续购进佳木斯收获机厂制造的“JDL—
1075”、“叶尼塞—1200”和“顿河”(苏制),佳木斯收获机厂制“JDL—3060”,后购
进的收获机械具有马力大、割幅宽、跑粮少等优点,80年代及其以前的收获机械绝大部分被淘
汰。2000年全场服役联合收割机109 台。

水稻收获机械自90年代中期陆续引进,大都是国产,主要类型有“小田鼠”、“桂林2 号”、
“桂林4 号”,共有30多台。这些机械属水稻专用,较谷物联合收割机脱粒净,糙米少,灵活
机动。

农田灌溉机械(“水利章”有记述)

农具 随着农机的发展,与之配套的农具也不断更新换代。“五铧犁”在80年代中期之前
立下了汗马功劳。后有了半悬挂式和全悬挂式五铧型、驱动圆盘犁、翻转铧式犁,牵引式五铧
犁退役。90年代推广深松免耕,普遍使用全方位深松机,48片中型耙比较先进,很受欢迎。大
田播种80年代使用的是大型播种机。90年代初多用精量点播机。到90年代末,以上播种机均被
气吸式播种机取代。小麦多年来一直使用24行和48行播种机播种,1998年引进了“5.4 ”悬挂
式播种机,被广泛使用。现在的各种农具都有综合使用、轻便节能的特点。

更新投资 自1985年农机具转让给家庭农场以后,农机具更新的投资结构发生变化,前10
年,是农场、生产队、个人联合投资,所购机具由承包变转让。1994年以后,逐步构建了以个
人为主、农机更新基金补贴为辅的投资框架,实现了“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原则。1986
~2000年更新农机具共投资3818万元,其中农场投入1547万元,个人自筹2271万元。共更新农
机具1275台件。

   历年农机数量统计表
(1986~2000年)
表3-20 单位:台


  
历年农具数量统计表(一)
(1986~2000年)
表3-21 单位:台


  
历年农具数量统计表(二)
(1986~2000年)
表3-22 单位:台


  
续表3-22



   历年度农机具更新统计表(一)
(1986~2000年)
表3-23 单位:台 万元


  
续表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