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农机管理 一、人员培训
农机转让,有近半“老机务”没买到机具,只好改行。买到机具的人手不够,现找亲友当
帮手,边干边教边学,出现了业务技术“半白”现象。对于这个问题,农场十分重视,一方面
强调用人标准和有证驾车,另一方面抓紧培训,采取场、队、车“三结合”办法,农场农闲集
中办班,普训3 ~10天。生产队在各阶段作业前短期培训,有的一半天,有的一两天,强调有
关事项,提出具体要求。车上训练是以老带新,随时进行,作业前、中、后传帮指导。“三结
合”办法很是奏效,应急了当时的“青黄不接”,使农机新手提高很快,不到三年便达到了熟
练程度。此后,农场坚持了这个办法,既强调“老规矩”,又不断充实新内容,如新耕作技术、
新机具性能等等。同时,每年还要召开1 ~2 次现场办公会;农机部门工作人员到作业地点巡
检指导;农场还注重树立正面典型,表彰先进,剖析反面事例,吸取教训。这些做法,有效地
强化了机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提高了业务技术水平。
二、场库建设
农机具转让初期,有些农具场废弃或挪做它用,大部分农机具分散停放,不便管理。1987
年,农具场开始正规管理,统一规划,重新整建,四周开排水沟、建护栏,场地铺垫沙石,栽
种花木,所有大中型农机具集中停放。又重整建了油料库、零件库、保养库,80%以上单位实
现了单车单库,并完备了修理、电焊、烘炉等设施,健全了有关规章制度,配备了专门看护人
员。十五队、十九队在农具场建立了休息室、洗浴室。到2000年年底,全场农具场26个,共221715
平方米,“三库”78个,1056平方米,工作间12个。场地库房达到了规范化、标准化,杜绝了
杂乱停放和丢失现象。曾多次受到上级的赞誉。1997年国家农业部授予农场“农机设备管理四
级企业”称号。1998~2000年连续三年被评为农垦总局农机管理标准化标兵农场,9 个生产队
成为宝泉岭分局“三库两场”(包括晒场)管理达标单位。
三、标准作业
标准化作业是农机工作的宗旨。农机具转让后,此项工作尤为重要。为确保作业质量,农
场制定年度农机标准化工作实施方案和检查监督措施,并确定农机管理人员目标责任制及考核
办法。
在各阶段作业前,机具全面验收,核发合格证,无证禁止作业。作业中,实地指导、监督、
跟踪服务、检查;作业后,由农机科人员、生产队干部、被代耕户三方组成验收小组进行质量
检验,填写作业质量验收单,合格按收费标准计费,不合格减扣甚至赔偿损失。
与此同时,农场开展了农机管理标准化竞赛活动,每年都评比奖励农机管理标准化标兵队
和先进队及标兵车组和先进车组,并给予一定奖励。机耕户坚持标准作业的自觉性不断增强。
附1986年、2000年农机作业收费标准表
农机作业收费标准统计表
(1986年)
表3-24
农机作业收费标准统计表(一)
(2000年)
表3-25 单位:元
续表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