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防疫
第三节 防疫
一、队伍
农场已经形成场、站、队三级防疫服务体系,畜牧科及兽医站有防疫人员5 ~6 名,每个
农业生产队1 名防疫员。为加强服务,生产队防疫员收入分两块,一块是农场的防疫补贴,先
是每人每年1000元,2000年增至2000元。另外一块服务创收。防疫人员中,有高级职称1 人,
中级职称5 人,初级31人。防疫人员平均专业工作时间15年,有一定经验。
二、疫病
80年代以前,农场畜禽疫病发生率较高,以鸡瘟和禽霍乱为例,年发病有三分之一,死亡
率为发病的一半。80年代中期以后,通过接种、疫苗注射等防治措施,畜禽疫病得以控制,只
有零星发生,像猪丹毒、猪肺疫、猪瘟病、仔猪下痢、牛结核、牛羊布氏杆菌病、羊痘等病,
发病只有1 ~2 %。寄生虫病,多见的是蛔虫,患病禽畜2 ~3 %,不成大害。猪囊虫病,也
有个例,属基本消灭病种。该时期最大一次病疫是猪弓形体病,发病于1989年,全场病死2200
多头,以个体饲养户为甚,育肥猪几乎“全军覆没”。
三、防疫
按照“预防为主”的原则,农场防疫站根据传染病流行特点制定了防检疫制度,严格执行,
如猪的“三苗”(猪瘟、丹毒、肺疫),必须按照规定注射、口服。又如牛的口蹄疫疫苗,自
1998年宝泉岭分局有些农场发生口蹄疫之后,农场将注射疫苗作为强制措施,分别在春秋两季
进行,免疫率100 %。再如羊痘,易发,危害较大,被列为重点预防疫病,定期注射疫苗,免
疫率95%以上。还如禽类,全部育龄注射马立克氏、新城疫L系、法氏囊、L系、I系疫苗,
免疫率50%。
防疫一项重要工作是切断疫病传染源,在疫病流行期间,农场曾采取“封疆闭关”措施,
外进禽畜及副产品,都要到畜牧防疫部门检验。改革以后,有些放松。再就是病死畜禽隔绝及
尸体处理。70年代初,力度比较大,比如1976年前后,集中枪杀了40余匹患鼻疽的马匹,焚尸
深埋。以后这类措施执行不够严格,有些畜禽病尸,暴露野外,甚至居民区。1989年的猪疫蔓
延就与此有关,随处可见病猪尸体,极易传染。还有集中屠宰。此项工作虽然做了,但不完全
彻底。检疫对象仅限于进入市场销售的猪肉,其它如牛、羊、鸡、鸭等畜禽销售都不检疫,这
是畜牧防疫的一大漏洞。防疫的另一项工作是宣传指导,由防疫站和防疫员随时向养殖户传授
防疫知识,改善饲养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