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城建
第五节 城建
一、总体规划
场区总的布局,最初是1500公顷土地设一个生产队,共17个居民点。生产建设兵团时期,增
建了16个连队,大小不一。2000年,除场部地区以外,全场还有27个居民点,分布基本合理。场
部地址偏东,事出有因。当时设想,由此向南延伸,开发普阳农场地区,直至松花江,建筑一条
由黑龙江通过场部抵达松花江的直线公路。两端各建一水运码头,水陆交通畅达。此计划因场领
导意见不统一而落空。场部地区大致分五块。中心地段:东为工交区,西为文教卫生区,南为农
场机关区,中北为商贸区,周围是住宅区,场部地区城建规划多次变动,虽尽努力,仍显零乱。
二、房建规划
90年代以前,房屋由农场主建,比较一致。平房以栋为单位,每栋长30~40米,宽5 ~7
米,栋与栋间隔14~18米,前后房距50~100 米,实践证明,房距宽比窄好,利于发展庭院经
济。90年代以后,建房多以户为主,单建独立,住宅一般在100 平方米左右,规格不一。同时,
住房翻新改造及主房外围扩建颇盛,扩建“山头房”、“后偏厦”、仓房改住房,层出不穷。
起初农场不准,后因你扩他扩,只好疏于管理顺其自然。此种情形,有悖于规划本意。场部中
心地区情况稍好,20多栋楼房,占地都按规划实施,较为齐整。
三、街道规划
与房建情况相同。原规划:生产队居民区,主要街道纵横4 条,成“井”字形。路面宽12
~14米,排水沟1 ~15米,绿化带2 ~4 米,两侧人行道各4 ~8 米。居民住房前后街道路面
10~12米,排水沟1 米,绿化带3 ~4 米。场部主要街道,路面14~16米,排水沟1 ~15米,
绿化带4 ~6 米,两侧人行道各10~12米。场部居民区街道与生产队住户区街道相同。房产私
有之后,居民住区“内扩外缩”年甚一年,原规划破坏,人行道及绿化带多被“蚕食”,场部
地区尤甚。多数居民区街道,机动车辆通行困难,会车更难。且路面坑坑洼洼,高低不平。更
为严重的是,房山头之间的消防通道,几乎全被堵死。居民区街道年复一年填垫灰渣和建筑垃
圾,路面逐渐增高,少则高于房基半米,多则一米有余。长此下去,路高沟深,某些交通安全
事故在所难免。场部主要街道近几年规划较好,修建了4 条水泥马路,人行道也有所拓宽。
四、排水规划
农场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各居民点初期排水规划,均照此设计,合乎实际。但是考虑长
远发展不周。以场部地区为例,原设计水流向东北,通过养鱼池地段,排入旱河一干渠。后来
房区扩大,峰期是70年代,恰逢连年少雨干旱,排水问题被忽视。水的自然流向被后建的房屋
道路等阻隔,造成西、南方面排水不畅。这样,不得不采取逆向硬排措施。西片向西北通过较
高的岗地排向旱河二干渠;南片通过高坡排往向排总干南渠。如是,必须高地开沟挖渠。高地
多沙,渠体深陡,往往坍塌淤塞。花费了不少气力,效果不太理想,年年为排水犯愁。究其原
因有四:(一)排水工程多突击少管理;(二)居民区排水沟堵塞严重:(三)路面高于房基,
水大必然倒灌;(四)冬季积雪堆积道边,加上所倒脏水,开春上层融化,下层冻结,沟渠不
通,形成积水。除此四项,还有一个根本性原因,这就是居民区建设程序上常常是本末倒置,
本来应该排水在先,道路在次,建房在后。而实际则是先盖房,再修路,最后处理排水问题,
势必不畅。
相对而言,生产队居民区排水问题不大,一是因为原区建规划基本没改动,二是周围大都
有靠近的排水支渠,水可顺势而去。
五、房区绿化
居民区主要街道两旁一般都有一两行树木。场部及部分生产队主路旁边有花草。十四个单
位建有绿化园区(见林业章)。全场居民区除主要街道以外的道路两旁少见花木,原有的树木
亦廖廖无几。
六、供暖供水供电
供暖 70年代开始供暖,起初,仅供农场机关和部分工商企业办公、生产之用;后扩供到
医院、场部学校。到90年代后期,全场共有锅炉26个,锅炉额定总吨位367 吨/小时(1994)。
1997年,购进立式装无压暖水锅炉4 台,分别安装在农场机关和医院,各覆盖场部地区东西片,
供暖相对集中;部分小锅炉停置,只有距中心区稍远的少数单位继续使用。2000年,全场供暖
面积增加,用户是企事业单位和居民楼。住平房的居民没有供暖,都是以煤炉取暖,30%的住
户安了土暖气。
供暖原由基建部门分管,1996年成立水暖站后由该站主管。年燃煤量大致6000余吨。供暖
时间一般自当年的11月上旬至来年4 月下旬。
供水 农场供水始于1995年。是年七、十七、十八、二十队安装了自来水;1996年是一、
三、八、十四、二十一队;1997年是二、四、十一、十五、十六、十九、二十四队;1998年是
二十一队。总投资约400 万元,由生产队和各户共同出资。2000年,除了五、六、九、十、十
二、十三、二十三、二十五、二十六等水质较好的生产队而外,农业生产队都饮用了自来水。
1996年场部地区建成自来水厂,随之完成了供水工程。总投资2605万元,由农场投资1535万元,
个人筹资107 万元。场部水厂供应2162户,年供水量216 万立方米。井深150 米,水质符合标
准。供水时间每天分早、中、晚三次,每次1 ~2 小时,节假日延长,日供水量600 立方米。
水费标准:居民生活用水,平房住宅每人每月2 元,楼房每人每月3 元,个体工商户每月8 ~75
元,单位按每个水龙头年缴费600 元或按水表计量每吨4 元。水厂因设计容量较小,在用水旺
季(7 ~9 )月,供水不充足,末梢用户常常供给不上。
供电 全场常年供电,由佳木斯电厂供给,生产、照明、炊事、电器皆可使用。场部及生
产队主路都安装了路灯。
七、城建管理
此项工作由建设科专人具体负责,未单设机构。农场文明办、土地、林业、计划、街道等
部门协同。颁发了有关规定,后又有“细则”,房前屋后做到“五包四无”(下节有记)。平
时监督检查,每年开春秋后,有关部门组织小组普查。发现违者,一般限期整改,个别予以处
罚。对于“老大难”,则强行整治。力度较大的行动有3 次。第一次是1989年春,重点治理场
部地区禽畜散养、柴草乱堆、建材外放、厕所畜圈临街等脏乱现象。组织20人,分2 组,推土
机2 台,对三令五申无动于衷的“钉子户”采取强硬措施。10天整治,捉散放鸡鸭120 只,烧
乱草垛20个,清路边沙、土、砖木110 处,拆除猪圈厕所44个。第二次是1989年秋,重点治理
生产队居民区的道路、排水沟、园障子、柴禾垛,名为“三线一搬”。“三线”是道路一条线,
排水沟一条线,园障子一条线:“一搬”是所有柴禾垛都搬迁住区以外,统一划地堆放。历时
一个月,几经督查,目标基本实现,以十六队、二十一队、十八队为优,树其为典型,参观推
广。第三次是1990年秋,重点是平整拓宽场部地区所有街道,出动推土机3 台,历时1 个月,
全部街道扩展推平,计1 万延长米,修涵洞26个。之后,又有几次行动,如1991年,文明路向
东加宽2 米,改修涵桥10座。1999年拆除违规建筑20余处;同年,加快了生产队休闲小区建设。
2000年场部黎明街、振兴路疏通排水沟,土方800 方,维修涵洞10个,排水状况好转。
多年来,农场对城建工作投入了不少精力、物力、人力,效果也比较明显。但仍然存在一
定问题。(一)宣传教育不深入,人们的城建意识不强,标准低,“凑凑和和过得去”。(二)
没健全完善、明确的责任制,“待管不管推着干”。(三)实行“群防群治,自用自管”的力
度不大,对违者处罚不严。(四)临时投入多,日常管理少。
八、清洁队
农场设清洁队,负责场部地区环境卫生清理工作。清洁队原归养路队(现农牧队)管理,
1991年归属街道办事处。清洁队有清洁工26~30人,“小四轮”5 台,排污抽水车1 辆。
清洁工人分组包片,定期清除街道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