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六节 环境保护

第六节 环境保护


80年代以前没设机构。8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环保问题日益凸显,上级地方
机构过问检查增多,为与之对口,由基建部门指定一科员兼此项工作。农场的自然环境污染容
量大,自净力强,环境质量总体是好的,但有恶化趋势。

一是化肥、微肥普遍施用,大部分农家肥“靠边站”,人畜粪便,随处乱倒,变利为害。
比如畜牧公司养鸡场,鸡粪堆于场外,方圆百余米,臭气熏天。

二是农药大量使用,除直接危害草木、污染空气而外,残留部分顺沟渠流入江河池沼,毒
害水生动植物。以旱河为例,早年各种水草繁茂,如今极少生长;鱼虾由原来的几十种减至不
到10种,且数量很少。

三是机动车辆增多,沙土路面,车来车往,尘土飞扬,干燥季节尤甚。主路两旁百米之内,
草木作物一层黄灰,附近空气净度差。

四是养殖发展,牛羊鸡鸭自由放牧,旱河坎下、林地空处、水渠两旁、池沼边缘不多的草
地,被啃得寸草难生,大部野生花草濒临灭绝,自然次生林面积、种类、株数逐年减少,赖以
生存的鸟兽罕见。

五是地下水位由80年代距地面3 米降到90年代的5 米。原因之一,大量水田开发,现有7300
公顷,每公顷平均抽用地下水6000~7000立方,一年5000万立方。原因之二,自来水供应,全
场每年抽取地下水50万立方。原因之三,降水偏少,江河水位下降,补水不足。地下水位降低,
地表水渗透加强,生产生活各种污水渗于地下,地下水质纯度受到影响。抽水越大,用水越多,
渗透越强,形成恶性循环。

此外,还存在煤烟、生活垃圾、乱砍滥伐、捕猎等等问题。

严峻的现实,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农场在这方面,前前后后做了以下十项工作,有些不够
完全彻底,难尽人意。

(一)通过宣传教育,广大职工群众逐渐认识到爱护自然、保护生态,是人类生存的重要
条件,不爱不行,不保不行。并感到农场的环保状况不容乐观,远不是净土一片,增强了环保
意识,多了危机感、紧迫感。然而,个体素质尚有差距。

(二)从生产建设兵团后期,场部地区就有清洁队,10多个生产队配有专职或兼职环卫员,
负责清理垃圾和督促检查环境卫生工作。农场规定了居民房前“五包四无”成文下发。“五包”:
包道路畅通,包排水顺流,包园障齐整,包花木成活,包清洁卫生:“四无”:无乱倒垃圾,
无散放畜禽,无违章建设,无乱放闲置建材。当时大力推行,奖优罚劣,好的敲锣打鼓挂文明
牌,差者限期整改,有的强制执行,可惜前紧后松,渐渐基层环卫员自消自灭;场部地区除了
清理垃圾,其它管理不太到位。加之住户中“顾里不顾外,顾自家不顾大家”的倾向日重,居
民区的环境有下滑之势。

(三)场部地区先后建筑了4 条水泥马路,机动车辆进入居民区限定时速,减少了飞尘,
主道两旁一般都有绿化带,有些地方开辟了林园小区。使空气干净清新了许多。但在鹤绥公路
及环场公路等其它道路上,晴天车过尘扬依然如故。

(四)农场发布了常年禁猎、限期禁渔的规定,3 次收缴了大多数猎枪,偷猎猪现象虽有
发生,为数极少,有些鸟兽得以生息,可以看到白鹭立滩、水鸭凫波、雪兔逸然、野鸡入院的
宜人景象。相比之下,禁渔力度不够,灭绝性渔具随便使用,禁渔期照常捕捞买卖,很少有人
过问。另外,布网捕雀,现象也较严重。

(五)规划改造了供暖锅炉,1995年之后,相继将场部地区相近的7 个锅炉房归为1 个,
锅炉型号更新改造,减少了煤烟。

(六)有污水排放的工厂全部停产,如鞋帽厂的皮革车间,粮油厂的白酒车间,果糖厂、
啤酒厂等先后关停,少了一些污源。不过,新兴的洗浴业及住户的土渗水井又造成水污染。

(七)土地承包相对固定,庭院经济不断发展,农家肥用场扩大,粪便污染减轻。场部地
区问题依然严重。

(八)为了既发展畜牧业,又不破坏植被,90年代中期农场禁止开荒取土,并将草原包给
就近单位,同时提倡圈养轮牧、青贮饲料,草原恶性状态正在改变。

(九)严格查处乱砍滥伐事件,该时期共处理了此类事件16起,有的给予行政处分,有的
罚款,有的补栽增植。乱砍滥伐基本制止。与此同时,重视了森林植造,大多植造在采伐林带
及沟渠道路两侧,退耕还草造林不多,有些十年九不收的“亏本”地块,没能够因地制宜还草
还林。还存在变相毁林和空地“小开荒”等破坏植被现象。

(十)成立了职能部门,1991年成立环保机构,配备专职环保工作人员1 名,兼职2 名,
按部就班进行工作。

(十一)对于农药污染和地下水使用,正在寻求相关办法,纠正“束手无策,听其自然”
状态。

(十二)1999~2000年开展了生态示范区建设,通过了国家级验收,达到了“全国生态示
范区二类区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