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商业

第十二章 商业服务业

第一节 商业



一、机构

农场曾设商业科,负责商业管理和粮食销售。1984年,商业科与百货商店合一,成立经销
公司,经理翟瑞岭。1986年,恢复商业科,仍与商店合署,2 人。随着改革的深入,商业科的
管理范围缩小,职能弱化,农场的商贸由经贸公司负责,商业行政管理由工商局负责。商业科
已有其名无其实。

科长及任期:

鲍招永  1986~2000

党支部书记及任期:

史作贤  1986~2000

二、网点

改革以前,商业国营,场部有1 个总店,名江滨百货商店,生产队有7 个分店,网点密度
0.5‰。改革以后,兴办集体个体商店,1986年有业户32个,网点密度2 ‰。1993年江滨百货商店
由承包经营转卖给个人经营,集体商店也转为个体,到1995年个体商店发展到120 个,网点密
度8 ‰。2000年,全场共有个体商店146 个,网点密度为90‰。场部地区密度高,生产队密度
低,一个队平均店数1.5个,密度大致在2 ‰。农场商业没有一个比较集中的大营业厅,个体商
店各立门户,小而杂,不利于购销。

三、国营商店

农场的国营商店只有一家———江滨百货商店,成立于1963年。总店在场部,有百货、日
杂、副食3 个门市部,经营商品3500~4000种。根据覆盖布局,在一、九、十、十一、十三、
十四、十五7 个生产队设分店,共有职工62~104 名。年销售额在200 万元左右,年利润10余
万元。1993年,副食、华纱、针织、鞋帽4 个营业组和各分销店承包经营。1998年,商业进一
步改革,各营业组一次性转让个人。2000年,商店正式撤销,3 人留守,其余管理人员分离。

四、集体商店

最早出现的集体商店是在1980年,物资库办起了由7 名青年参加的综合商店,经营化肥、
农药及小百货。尔后,有砖瓦厂的黎明商店、加工厂的江粮商店、啤酒厂的华龙商店,鞋帽厂
的印华商店、劳动服务公司的批零商店、汽车队的江汽商店、修配厂的零件商店、招待所的零
销商店以及种子公司、养殖场、畜牧公司和通信中心的集体商店共12家。从业人员多数是本单
位分离待业人员,人数在35~50名;经营范围从日用百货、食品、小五金到零星生产资料。形
势发展,这些集体商店多数转为个体,个别转为承包经营。

五、个体商店

1979年开始出现第一家个体商店,是由九队退休职工高坤勋办起的零售店,用大坯垒起的
简易小房,面积不足10平方米,卖一些烟酒、酱醋等小杂货,日夜开门,买卖方便,比较兴旺,
人称“老头店”,后转卖他人。改革以后,个体商店增多,2000年,全场共有个体商店146 个,
人员415 名,因网点密度太大,销售额不算太多。

六、集市

农场赶大集是自然形成的,始于1993年5 月3 日。当日正值江滨百货商店展销,农场及附
近买卖客商借机贸易,遂成集日。半月后,5 月19日,如是。这样,便有了每月3 日、19日两
次大集。地点先在中心街一带,又到黎明商店附近,后挪市场内外。商品由蔬菜瓜果及副食品,
逐渐扩大到服装、鞋帽、布匹、日用百货、小农具等等近千种。摊位约300 个,集日人次3000
~3500,从早到晚,整天不断。平均日交易额5 万元,最多达12万元。

七、农贸市场1979年开设,地点在团结路、中心街相交处西北边。1981年建大棚市场,地
点在团结路、中心街相交处西南,水泥地面,180 平方米。1992年扩建,总面积4172平方米,
其中,门市房1472平方米。市贸商品与大集相同。日上市顾客400 ~550 人次,日交易在6000
元上下,年额平均216 万元。

附全场历年社会商品零售额统计表

   历年社会商品零售额统计表
(1986~2000年)
表3-40 单位: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