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粮食处理
第四编 经营管理
第一章 粮食管理
第一节 粮食处理
90年代前,粮食在生产队晾晒保管。粮豆集中收获时在生产队水泥晒场出风晾晒,晒场
不够用,有时在广场、沙石路晾晒,家庭农场分片使用晒场,晒场利用率低,随着粮豆产量逐
年提高,越显紧张。晒场由1986年的30个增加到2000年的38个,面积由18万平方米增加到34万
平方米,基本保证了正常的使用。各生产队都配有场院主任。1990年以后,生产队党支部书记
抓晒场管理,目的是为了合理安排使用晒场、机械设备和人力、协调各种关系,提高晒场利用
率,并负责粮豆上交工作,防止私留、私卖。
这期间,粮食处理受时间、产量、湿度、天气、机具、设备等各方面制约,往往影响效果。
1990年,粮食处理中心建成并使用,粮食处理可以“双管齐下”,提高了粮食处理水平。
粮食处理中心1990年8 月建成,投资468 万元,人员27名,主要设备有:2 座烘干塔、6
座铁板仓、15栋房式库、4 台扒谷机、14台输送机、8 台精选机、1 台磨米机、2 台谷糙分离
机,化验仪器齐全。设计生产能力:日处理粮食300 吨。晒场22万平方米。1998年7 月,将原
啤酒厂改建为第二粮食处理中心,投资62万元,一栋房式库,两座砖仓,设计总容量2600吨,
晒场8400平方米。
潮粮处理
1996年,农场种植玉米6300公顷,因低温寡照雨水多,全场形成万余吨潮粮。1997年春,
农场动员“全力保粮疏粮”,所有晒场、水泥路、球场、房前屋后空地到处都是晾晒的潮湿玉
米,从3 月3 日~3 月20日,共出动人工4100个,车辆1180台次,烘干5000吨,晾晒7000吨,
全部疏散销售。因为潮粮处理又快又好,农场场长岳古阳、副场长陆家坤、粮贸公司经理李富
春、粮食中心主任董洪友、科员丛明一被评为农垦总局潮粮处理先进工作者,农场被评为先进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