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干部

第四节 干部



一、队伍

农场为县处级单位,其实为准县处级。干部分为处级、科级、队级,还有一般干部,包括
教师、医护人员、财会人员、技术员。2000年共有干部872 名,其中女干部120 名。具体情况
如下表。

  附历年各级干部统计表、干部选拔离退统计表、干部文化业务素质情况表

   历年各级在职干部统计表
(1986~2000年)
表5-4 单位:人


  
历年选拔及离退干部统计表
(1986~2000年)
表5-5 单位:人


  
续表5-5


  
历年干部文化业务素质情况表
(1986~2000年)
表5-6 单位:人



  注:1、文化程度大学包括大专,高中包括中专。

   2、技术职称初级包括“助级”。

  二、管理

干部管理归组织部,对外有人事科(场内不设)。组织部管理的是科级以下干部,处级由
上级组织部门管理。干部管理主要有三大方面:选用、培训、考核。

选用 由场党委及组织部门负责,原则条件为“四化”,实行时有具体标准。90年代以前
是内部掌握,以后走群众路线,民主公开。先物色确定对象,重点培养,有些送院校培训。15
年共送培半年以上的57人,晋升46人,为8 /10. 人事制度改革以后,科以下干部多采取竞聘
办法,大体程序是:报名审查,提出任职方略,解答质疑,全员投票,组织聘任。

培训 场内培训、外送进修、个人自学三结合(教育章有记)。

考核 各级干部都有工作责任制,定有具体考核目标。考核有平时和定期两种方式。平时
“一听二看”,听群众反映、本人和同事评价,看工作表现。定期是在年终和任满,本人做述
职报告,群众大会和个别评议,对照责任目标,一一打分,优胜劣汰。15年因政绩平平被落选、
免职、降职的干部63名(不含违犯法纪撤免干部),多数为队级。

三、老干部

农场的老干部有80%是1958年转业的官兵,其他是地方干部。1986年在场70名,其中抗战
干部12名。2000年有老干部42名,其中易地安置6 名,抗战干部6 名。1986~2000年有29名老
干部去世。老干部工作原由组织部负责,1989年设老干部科,2 人。

按照“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教,老有所为”工作方针,农场保证了老干部养老金、
医疗费、活动经费及时足额发放报销。养老金由80年代初的每年7 万元,月人均不到百元提高
到9 0 年代初的24万元,月人均600 元,2000年为50万元。2000年老干部养老金全部转为事业
标准,月人均1000元。医疗费实报实销,1995年18万元,1996~1999年升到每年50万元,2000
年降为30万元,平均每人每年8000元。活动经费每人每年是1000元,后是1500元,共5 ~6 万
元。老干部遗孀也有高于普通干部遗孀的生活补助费。老干部有单独的活动室,配有服务员、
卫生员。2000年农场投资350 万元新建了4 层楼的活动中心,内有会议室、阅览定、文娱室、
书画室、台球乒乓球室、健身房、医疗室、外有门球场。阅览室有报刊20余种,并给每位老干
部订了《老年日报》、《农垦日报》、《退休生活》。老干部每半月集体学习时事政治1 次。
有关文件及时传达。农场重大会议都有老干部代表参加,老人节、年头岁尾农场都召开全体老
干部参加座谈会、茶话会,农场领导向老干部介绍形势,征求意见。老干部每年都提出5 ~10
条合理建议。另有3 名老干部被聘参与社会公益工作。原生产队长、老干部王双芹是农场唯一
的省级劳模,老干部吴彦林1995年被评为农场总局“老有所为”先进个人。老干部梁圣文2000
年被省里评为“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农场老干部科4 次被评为宝泉岭分局先进单位。(历
年老干部人数见本章干部统计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