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五节 江滨精神

第五节 江滨精神


改革头两年,思想准备不足,物质基础单薄,加上重灾,有些人对农场发展缺乏信心,
离场而去,人心涣散。为增强企业凝聚力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感召力,1986年秋,由场党委副书
记杨少先提议,根据农场创建艰苦奋斗的经历,提炼出一个符合农场实际的江滨精神。交由场
史办撰稿。归纳出“苦干实干,克勤克俭”两句话。经党政班子会议,认为两句话太单,不够
劲,决定增加两句,成为“爱场爱队,苦干实干,克勤克俭,团结奋进”。几年之后,大家感
到前后两句没有多大实在意义,仍用中间两句。“苦干实干,克勤克俭”八个字成为江滨的写
照。

  用江滨精神建设江滨

  ———江滨精神宣讲材料

在开发建设的30年里,江滨人民付出了辛勤劳动。不仅结出丰硕的物质成果,也创造了光
辉的精神结晶———爱场爱队,苦干实干,克勤克俭,团结奋进。这就是“江滨精神”。50年
代,用这种精神创建了农场;60~70年代,我们用种精神发展了农场;80年代,又用这种精神
改造了农场。今后,还要用这种精神开拓农场,把“江滨精神”做为传家之宝,世世代代传下
去。

发扬爱场爱队精神

爱场爱队是江滨人民的好传统。30年前的江滨,既无现在这样的生产条件,也无现在这样
的生活条件。然而,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垦荒者都爱上了这个地方,把它当成了第二故乡。尽
管有吃高梁米住窝棚的艰苦;有三年“瓜菜代”吃八两的困难;有文化大革命混乱局面的干扰;
有各种灾害的威胁;都没有动摇江滨人民。以场为家,以队为家,始终不渝地建设着自己的家
园;用自己闪光的智慧、辛勤的汗水,把江滨建设成为一个年产两万多吨粮豆的大型机械化农
场。经济体制改革以来,职工群众又下定决心、排除万难,三年奋发图强,赢得了今天的大好
形势。

在30年的发展历史中,出现过许许多多爱场爱队的动人事迹。大家还记得,1972年一场洪
水,将旱河坎下的4 个连队冲为平地。一连、三连的战士,说什么也不放弃自己亲手创建的生
产基地。大水过后,他们返回故地,重建家园。两个月的时间,两个连队又平地而起。两队土
地瘠薄,可创建者从未嫌弃,决心改变本队面貌。二十一队是全场土地条件最差的生产队之一。
但这个队的职工群众有“不怕苦、不怕难”的大无畏气质,在大片的白浆土上创造了连续16年
盈利的好成绩。改革之年,他们不惜拿出多年节衣缩食省下来的积蓄,发展队办工业,把生产
队建设成初具规模的农工商联合体,受到上下内外的重视。大家知道,原工业科助理员王新坤,
是30年代参加革命工作的老干部。来北大荒后,他带领一部分同志白手起家创建了二十一队、
粮油加工厂和木材加工厂。30年里,他不辞辛苦、不分寒暑,来往于林场山地,费尽口舌,跑
酸两腿,办来了一批批木材,建起了一排排房屋,为江滨的房建事业鞠躬尽瘁,而从不计较个
人得失。一名早年的抗战干部,1985年病逝之前才有行政23级。如果没有一颗爱场爱队的红心,
能做到这一点吗?

江滨人民爱江滨,江滨人同这块地方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爱场爱队是热爱祖国的具体表现,
江滨农场是祖国万里边疆的一部分,又是国家的重要粮食基地,爱场爱队就是热爱社会主义祖
国的实际表现。我们平时说爱国主义,怎么个爱法?当然,像反击战中的战士那样,枪林弹雨,
保卫神圣领土不受侵犯,这是一种;像我国女排那样,力挫群雄,连连夺冠,为国争光,这又
是一种。然而,这些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参加上的,最普遍最实际的是做好我们的本职工作,
把自己所在的单位建设好,这就是热爱祖国的一个实际行动。因此,我们办一切事情,都要从
全场全队这样的大局出发。以场、队利益为重,树立“场兴我荣,场衰我耻;队兴我荣,队衰
我耻”的思想,以实际行动把我们的队,把我们的农场建设得更富裕,更美丽,更可爱。

发扬苦干实干精神

江滨人民苦干实干的精神是令人佩服的。一提到江滨人,首先的评价是能干,肯吃苦。这
种赞誉,是江滨人民以艰苦奋斗换来的。在农场的创建历史上。我们常听说“一张桌子办厂”、
“一口饭锅起家”等等佳话。这既不是传说,也不是夸张,而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像四队(原
来的十二分场畜牧队),就是用15根绳子硬背出来的。1960年3 月,以夏清梅和王景义为首的
一支15人的清荒队,带着15根绳子、几把镰刀斧头,在茫茫草原上披荆斩棘,建立新点。他们
用这15根绳子,背走了一捆捆茅草野蒿,背走了一堆堆树干枝条;从早背到晚,从春背到秋。
每个人肩头衣服补了六七次,每条绳背断十来回,整整七个月,终于背出了一个有房12间、土
地3000亩的生产队。农场现有35个基层单位,究其历史,哪一个不闪烁着艰苦奋斗的光辉。30
万亩土地,哪一片不浸润着辛勤汗水。我国有句俗话,说是“水到渠成”。在江滨,另有一句
叫做“汗到渠成”,这同样不是夸张。就是那三年自然灾害严重困难期间,水利支队的500 名
男女队员,日夜奋战在向阳干渠水利工地上。他们每人每月只有24斤大豆和6 斤白面做口粮,
要抡大镐、抬大筐,劳动强度相当大,肚子饿了,他们宁可挖冻萝卜根、捡豆粒、炒豆腐渣充
饥,也不误尺寸工程。严寒的冬天,零下30多度,他们有的住在临时搭起的帐篷里,有的住在
马棚里,有的住在破菜窑子里,四面透风,滴水成冰。所有这些,都没能妨碍水利支队硬汉子、
铁姑娘开渠排涝的决心和干劲。三年困难,三年大干,开通了总量50万土方的向阳干渠。

江滨人深深懂得,任何事情不付出艰苦的劳动不会成功。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约束,季节
性强、劳动强度大,更需要有吃大苦耐大劳的精神和行动。麦收是农业生产最紧张的时刻,素
有“三秋不如一夏忙”的说法。1962年二队(现在的二十一队)坐船剪麦头,收割机坐爬犁,
每亩抢收了100 多斤。麦收有不少队干部和收割机手,一个麦收十几天不进家门。只要继续发
扬这种精神,任何艰苦都不在话下。

发扬克勤克俭精神

有句歌词是“勤俭是咱们的传家宝,革命生产离不了”。江滨人民对此深有体会,无论在
什么条件下,都保持着克勤克俭作风。这个优良作风,首先从我们的先辈那里继承下来,又加
上由于艰苦环境的磨炼,愈添光彩。江滨,自有史以来就没有十分富裕过。贫困的年月不在少
数。要渡过艰难,争取胜利,只好靠“勤俭”。于是,造就了“克勤克俭”的江滨人。大开荒
年代,二十二庄(现十队)有个剧团到处演戏,只花了八毛钱买了点胭脂粉,其余全是“对付”
的。服装用被面床单,帽子是纸糊的,画眉用锅底灰。被称为“八毛钱剧团”,这可算是上勤
俭典范了。可还有比这更省俭的。那时干活不发工资,每月只发块八毛零花钱。几年中,许多
垦荒队员都存了好几十元。说他们“一分钱掰两半花”。要说一张信纸撕成两半用,写了半年
或一年的事情,可确有其事。为此,不得不写“绳头小楷”,正反面都用。当然,现在我们不
需要这样做了。但这种精神要永远保持。“勤俭持家,勤俭建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有了这个传家之宝,我们的事业才会兴旺发达。我场“发迹”最快的“老高头儿”———高申
勋,开始也只是托大坯、抹大泥垒了个小棚子,省吃俭用办起零售店,成了万元户。这仅是个
别事例。从全场前两年来说,也是“勒紧腰带”度过来的。现在好一点了,但不富裕。可是,
在某些单位某些事情上,或多或少、或轻或重存在讲阔气比排场的情况。就拿“图版上墙”来
看,就有“越来越高级、不怎么讲实际、不惜花大钱”的倾向。日子难过时要节约,日子好过
了,也要节约。古语说“丰年要当欠年过”,道理深刻。去年经济状况稍有转机,今年可能又
不错。“人逢有时防无时”。即便以后很富了,“克勤克俭”的江滨精神也不能失传!

发扬团结奋斗的精神

我们江滨人民这样说:“江滨穷、穷则思变,越穷心越齐”。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因
为在困难时刻、紧要关头最容易体现人们的这种精神。1967年我场打鱼队党支部书记张德才,
为了救出被塌方埋在井下的一名工人,冒险拼死扒沙。下井搭救的边防军战士,三次把保险绳
系到他的腰里,三次都被他解开。最终同那位工人被埋在井底。全队男女老少闻讯纷纷围到正
在塌陷的井旁,不顾危险,望着井下痛哭失声,欲绝井中。当时的情景,叫人万分感动。1959
年十一分场在鹤岗修路队的工棚失火,副指导员郭梦兰本来已经出了工棚,为了组织大家脱险,
他出而复入,把一次又一次出工棚的机会让给了别人,最后他同17名职工被大火夺去了生命。
1984年的抗洪抢险,就是一曲上下共同奋斗、内外团结协作的凯歌。在江洪威胁面前,几十个
单位的职工组成了一个战斗的集体。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哪里有险情就出现在哪里。经过十几
个日日夜夜,终于战胜了近代史上最大的洪水,保住了大坝和水闸,保住了五队、六队和养殖
场,也保住了肇兴乡大部分村屯。在关键的时候,江滨人为了大家的利益,可以做出巨大的牺
牲,甚至不惜生命。在农场的历史上有这样的事、这样的人,至于现在出现的友谊协作、解囊
济贫、助人为乐等等,则是十分自然的事情了。

团结奋进的精神还具有开拓改革的一面。江滨人民不习惯于旧摊摊,不满足于现有的状况,
更不甘心于贫穷落后,而是善于标新立异,勇于开拓前进。改革以来,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
办起了啤酒厂、大麦芽车间、鱼籽加工车间、罐头厂、黑加仑果汁厂。单一经营的状况正在改
变,产业结构正在不断调整,大家的思想意识也在发生新的变化。

实践一次又一次说明,团结奋进,前程似锦。农场经过的是团结奋进历程,将来的历程也
是团结奋进。

江滨人创造了江滨精神,江滨精神又培育了江滨人,让我们按这个逻辑奋进吧!

江滨精神来源于群众,感化于群众,用自己创造的精神武装自己。增强了主人翁责任感和
投身农场建设的积极性。江滨精神教育与各项中心工作紧密结合,树立企业精神的先进典型,
使企业精神具体化、形象化,激发职工群众学先进、齐奋进的热情。江滨精神提出后,在全场
广泛宣讲,深入人心,反响积极,普遍认为,这是农场的宝贵财富。在农场建设中,她是精神
支柱,行动指南,思想动力。有三个事例表明这三个作用。事例之一:改革初期,转变过急,
人心不稳。江滨精神的宣传,稳定了情绪。许多人说,创建农场,何等不易,农场要前进,也
要一番努力,有点困难不算啥。经过几年奋斗,“大农场套小农场”机制顺理成章。事例之二:
1990年前后3 年,自然灾害严重,尤其是小麦收获季节,淫雨连绵,丰产不丰收。在资金相当
紧张的情况下,农场和家庭农场咬牙勒腰,筹集几百万元,更新了收获机械,配备了“10”系
列(佳木斯收获机厂制造的大马力联合收割机“1065”、“1075”)。从此,再不怕有产无收。
事例之三:江滨农场与周边农场相比较,地少人多,又偏远,前途困惑。几经探索,先是改造
白浆土上水稻,低产地变成了高产田。后实行“南粮北牧”方针(南部地势高,土质好,以粮
食生产为主,北部地势低洼,以畜牧业为主)90年代末,又实行“两牛一鹿”方针。这些经营
战略的出台,都是由“穷则思变”逼出来的,归功于江滨精神。江滨人对江滨精神有深刻理解。
原中学校长程魁智曾多次说过,“苦干实干不是光出苦力,还要动智力”,克勤克俭不是说光
“省”,还要“创”。

  “用江滨精神建设江滨”已成为江滨人的自觉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