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六节 成人教育

第六节 成人教育



一、学历教育

职工小学教育 先是“扫盲”。80年代末,全场有青壮年文盲162 人,上级要求1994年全
部扫除。农场成立职工教育办公室,工会、妇联、团委、人武部参与,以职工文化技术学校为
载体,采取“一堵二扫三提高”的方针,1990年扫除了50%,1991年达到80%,1994年农场完
全扫除了青壮年文盲。1997年全部文盲达到了小学程度。职教办副主任李育森获农垦总局扫盲
工作先进个人荣誉。

“双补” 实则为职工初中教育。就1968~1980年初高中毕业生要进行初中语文、数学两
门功课的补习,全场应参加“双补”人数为3036人。此项工作从1980年开始,每年补考约500
入,及格率95%。到1984年“双补”合格人数为2900名,基本完成“双补”任务。“双补”的
途径以自学为主,参加文化技术学校为辅。合格者发给职工“双补”毕业证书。

职工高中教育 职工高中教育的对象,一是1968~1980年的普通高中毕业生重新补考发证。
原因是这一期间处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学生的文化成绩受影响,所以要补习基础科目。二
是1980年以后的初中毕业生,也可以通过高中基础学科的补习,考试合格者发给职工高中毕业
证书。考试合格发证为300 人。补习考试主科:语文、数学、政治、历史、地理。补习途径也
是以自学为主,参加文化技术学校为辅。

职工高等文化教育 农场没有专设职工高等教育学校,都是以外联办学和外送进修的方式
进行。该时期农场与外联办学共10个班,学员534 名。详细有:

中师函授班 1984年和1985年与宝泉岭教师进修学校联办两期,学制均为3 年,学员17、
35名。

财会、管理中专班 1985年与宝泉岭电大联办,学制3 年,财会、管理两个专业,财会专
业1 8 名学员,管理专业20名。

经管大专函授班 1988年与鹤岗教育学院联办,学制3 年,学员115 名。

党政大专函授班 1988年与农垦党校联办,学制3 年,学员70名。

营销中专班 1992年与哈技校联办,学制2 年,学员103 名。

营销本科班 1995年与省委党校联办,学制3 年,学员51名。

医疗中专班 1996年与牡丹江卫校联办,学制3 年,学员41名。

经管、财会本科班 2000年与省委党校联办,学制3 年,经管学员24名,财会19名。

自学毕业 自学考试始于90年代初,1994~2000年,自学考试合格毕业的21人,其中中专
3 人,大专18人。

二、职工岗位技术培训

农场职工岗位技术培训主要有三个途径。一个途径是举办“科技之冬”或“科技之春”。
全场性集中办业务技术培训班平均13次,每个基层单位平均5 次。另一个途径是带职带薪外送
进修。15年当中,在岗外送进修457 人,其中达到本科水平的77人、专科161 人、中专219 人。
第三个途径是传媒。电视科技讲座每月1 次;送科技下队,街头科技咨询服务等,全场性的每
年2 次,零星的3 ~10次。1989年10月农垦总局评选1988年度自学成才先进。农场自学成才者
有啤酒厂技术员陈伟奇,积极分子有修造厂技术员陈晚善、十一队农业副队长戴忠海、基建科
科长刘连鹏。先进集体八队。1995年7 月,农垦总局评选1994年度自学成才先进。江滨农场有
标兵中学教师李凤云(女),成才者商店下岗女工付爱萍(女),积极分子有二十一队队长董
云舸、二队队长李忠合;先进集体八队。

三、文化技术学校

农场职工文化技术学校成立于1980年。称职工文化技术培训中心学校,校长由职业教育办
公室副主任李育森担任。全场基层单位学校30所,校长多由党支部书记担任,兼职教师5 ~6
人,学员不固定,根据需求自愿参加。学习内容因需制宜,政治、经济、文化、技术无所不包。
学员期满,由学校出文字题和实践考试,农场核准发证。对于学校工作,农场中心学校每年抽
查1 次,年末综合考评1 次。检查考评结果为基本合格。做到了有教室,有桌椅,有名册、有
记录。

   历年职工专业培训情况统计(一)
(1986~2000年)
表6-5 单位:人次


  
历年职工专业培训情况统计(二)
(1986~2000年)
表6-6 单位: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