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科技活动及服务

第三节 科技活动及服务


科技活动开展比较早又比较经常的是“五小活动”,(工会章有记述),90年代又开展了
科技示范田、示范户和送科技上门等活动。

示范实验田 自1995年以后,农场建立示范实验田,大都以场长、场党委书记、生产队队
长、队党支部书记标名带头,拉动了科学种田。

1995年,一队玉米覆膜示范,10公顷,公顷产量11.5吨。二十一队玉米移栽示范,10公顷,
公顷产量13.8吨。

1997年,二队、二十五队水稻攻关示范,面积共30公顷,侧深配方施肥,公顷产量分别为
10. 3 吨、10.5吨。

1998年,街道甜菜测土施肥示范,公顷产量高达75吨,含糖量历史最高。

1999年,一队、十一队大豆机械覆膜实验,面积20公顷,在两个月无降雨的旱情下,公顷
产量仍达3.5 吨,增产幅度30%。

2000年,二十一队10公顷水稻钵育摆裁、宽窄行摆栽示范,创出公顷单产12吨的历史最高
记录。

2000年,十一队40公顷大豆高标准作业示范,公顷产量3.5 吨,成为大面积高产的样板田。

科技示范户 从90年代中后期农场就开展科技示范典型引路活动,各生产队都有3 ~5 个
农牧科技示范户。十九队职工于新生在这方面成绩突出,被省团委授予《科技星火带头人》称
号。在此基础上,从1998年起,农场开展了四大作物“高产大王”竞赛活动,当年的高产大王
分别是甜菜大王是街道办,公顷产量75.6吨;大豆大王是八队副队长谢加生,公顷产量3.5 吨;
水稻大王是十一队职工康全福(钵育摆栽),公顷产量9.77吨和十八队职工白光华(人工插秧),
公顷产量9. 83 吨。1999年,水稻高产户是十五队职工刘传义,公顷产量10.4吨。2000年,十
一队副队长褚国忠、十三队职工张玉海种植的大豆,公顷产量3.5 吨以上;二十一队职工崔同
滨的钵育摆栽水稻,公顷产量达12吨。农场授予该3 户为“高产大王”称号。自开展活动以来,
农场共出资两万余元奖励高产大王。科技示范户的作用是明显的,好似“指路明灯”,照亮了
种植户科技兴农的心田。同时,农场还每年表彰奖励科技有贡献人员。2000年,有10名科技推
广者在“井灌渠首增温”、“高效低残除草”等多项技术推广中获得成功,为农场增效340 万
元,受到表彰奖励。

送科技上门 利用“外请内送”办法,提高职工群众科技水平。请外地专家来场讲课,请
兄弟农场先进典型介绍经验,农场和基层单位办班培训,印发科技小报。有好几年都请农垦水
稻专家徐一戎来场讲课,水稻户踊跃上课,细心听讲。农场、机关各部门和生产队建立三级送
科技网络。有的包点科室把业内的科学知识传授给所包单位。1996年水稻办科员葛天鹏,在所
包的十四队为水稻种植户讲解传授水稻种植知识。同年,畜牧公司技术员刘成全给所包农场重
点养殖单位六队养殖户送资料、传技术,帮助职工群众发展养牛业。另外,各生产单位随时随
地到户“送科技”。所有这些都非常受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