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防疫 一、传染病防治
农场常见的传染病有菌痢、猩红热、出血热、结核病、肝炎、小儿麻痹等。经过防治,原
有的一些传染病已经绝迹,如伤寒、小儿麻痹等。有些很少发生,如流脑、麻疹、破伤风等。
也有个别新发病,如梅毒、淋病等。1986年万人传染病发病率是41.7,2000年降至15.4.
出血热 此病平均每年20例,1994年出血热高峰,发病96人。为此,采取了灭鼠、疫苗注
射和个人防护综合措施。90年代以前,主要是灭鼠,1995年总局卫生防疫站对野外鼠密度进行
了监测、研究,鼠的密度高达88.4%。并把野外鼠解剖取样送至中国科学院研究,结果表明,
带毒率为15%,以黑线姬鼠为主要传染源。因此发动春秋两季灭鼠3 次,并设有六队、十队、
十五队3 个鼠密度监测点,又号召各家灭鼠,使野鼠的密度由15~20%,降为5 %,符合了上
级要求标准。1 996 年以来,青壮年注射疫苗,当年注射900 人份。发病减少,2000年19例,
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
结核病 结核病防治实行专项管理,1985年以来,0 ~7 岁儿童接种卡介苗,病人明显减
少,但仍有发生。原因:(一)结核杆菌产生抗菌性;(二)假药贻误冶疗;(三)个别患者
不很重视,不及时治疗。
历年传染病统计表
(1986~2000年)
表7-3 单位:人
历年结核病防治情况统计表
(1986~2000年)
表7-4
续表7-4
缺碘防治情况统计表
(1991~2000年)
表7-5
注:空格为未调查。
二、地方病防治
本地区的地方病主要是甲状腺肿,因缺碘所致。采取监督检查食盐是否加碘和为特需人群
定期补服碘油的方法防治。市场食盐每月监测1 次,合格率为99%。
三、计划免疫
计划免疫,是控制消灭传染病、地方病,保护儿童健康的主要措施。1985年对全场0 ~7
岁儿童建卡建证,预防接种登记。健全各种计划免疫档案,在龄儿童预防接种“四疫苗”(麻
疹、小儿麻痹、百日咳、卡介苗)覆盖99%。
四、防病改水
农场长期以来饮用浅层水,不清洁。1994年防疫站化验场部地区的水质,氨氮高达0.4 千
克/升,亚硝酸盐超标8 倍,氨化物超标10倍,铁、锰也超标,细菌总数300 个/毫升,大肠
菌群30个/升,直接影响人身体健康。为此,1995年以后,场部地区和18个生产队相继建立了
自来水厂,水质达到了国家二级生活饮用水标准。2000年受益人口1.3 万,约占全场总人口的
83%。
五、食品卫生
食品加工业全部建立卫生档案,严格执行卫生许可证的审批、发放及管理制度。对当地饮
食产品,如糕点、营业性小吃饭菜、酒类、饮料等每季度监测一次,平均合格率80%,至今未
发生食物中毒事件。每年培训食品从业人员,培训率为99%,体检健康率为95%。1988年从业
人员体检6 名不合格,调离了工作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