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生活水平第一节 生活情况 农场职工群众生活达到了“准小康”水平。2000年,全场小康水平的家庭占32%,准小
康或说接近小康的占60%,贫困及比较贫困的占8%。1986年的上述比例为28%,56%,16%。
人均年纯收入1986年635元,2000年4414元。
职工群众生活,主要是衣食住行。
衣
已经不成问题,只不过是否时兴高级而已。农场终究是农场,不少人穿戴要赶时髦,可总
也赶不上,不在花钱多少,而是外边衣着式样变化太快。生产一线的人衣服讲实用,逢年过节、
探亲访友、休闲时候,换上比较讲究的服饰。
食
家常话说,在农场永远饿不着。这是真情实话,人人有饭吃。主食是米面,杂粮用来调剂。
副食有分别,要看富裕程度及生活需要。主食人均月消费30~35元,主食数量较70年代减少了
20%。副食每月30~150 元,副食数量较70年代增加36%。副食消费量平均每人每月约蔬菜6
公斤,水果2.5 公斤,肉1.5 公斤,鱼2 公斤,蛋2.5 公斤,奶1.5 公斤,油1 公斤,糖0.5
公斤。炊事简化,做饭除柴煤灶以外,又有气灶、电灶。主副食都可以买成品,也可到小吃部
用便餐,大的宴请多数在饭店。食物由吃饱吃好到注重营养健康。
住
条件不断改善。一是面积,由1986年的9.5 平方米增到2000年的17平方米。再是房居质量,
旧房大多翻新改造,室内宽敞明亮,年轻人家换了新式家具,陈设比较雅观。有167 户住进了
楼房。极个别的住草房,多数是老人,有恋旧思想;也许是把草房当“自然空调”。住户空内
取暖大部分是煤火墙土暖气。
行
居民场内外通行方便,公路各主干线日来往客车次数30余,场内有循环公路,日两车次,
出租车随时可用,较远生产队也有客货出租小型汽车。所有居民点与场部之间道路畅通。场部
地区主要街道已由沙土路面改为水泥路面。不坐汽车的,近路有自行车,远路有摩托车,全场
有摩托车520 辆。通信工具越来越多,有私人电话1780部,手机2000部,场部有电话亭6 个。
其它方面
电视机家家都有,大屏幕彩电占一大半,1995年开通有线电视,入户总数3800,占76%。
19 95 年开始用自来水,到2000年除个别水质好的生产队外,全场大部分居民用上了自来水,
20%的家庭有冰箱。2000年末私人场内银行存款9340万元。
历年生活水平统计表
(1986~2000年)
表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