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五章 人物事略

第五章 人物事略




改革队长丁其运

农场二十一队队长丁其运敢于大胆改革,上任不到四年,就使这个队冒了尖,成为全场乃
至全垦区有名的富裕队。他被评为总局特等劳模,1990年当上了省劳模。

1983年开春,丁其运到二十一队上任了。这个队有150 户人家,240 名职工。虽说过去几
乎年年盈利,但20多年来,总共只有百十来万。回头看,还算不错;往前瞅,一年到头只有万
把千的盈头。丁其运心想,这样下去,恐怕别人吃肉,咱们连喝汤也赶不上热的。

老丁本来不喝酒。这天晚上也破例买了两瓶啤酒。爱人提醒道:“当心喝醉了。”

他说:“一杯啤酒顶一个面包。”

爱人说:“咱这有的是大麦,生麦芽不行吗?”

他认为这是个好主意。

第二天,老丁和支部书记碰了下头,决定召开群众大会,交个实底儿。

4 个月后,一座年产600 吨的麦芽车间建成了,出产品了。这给丁其运壮了胆,他又想,
单是一个麦芽车间忒单薄,不如趁热打铁,把路子走宽些。第二年,队里办起粉丝车间,年产
量150 吨。1986年,又办起了一座年产1700吨的黑加仑果汁厂。

就这样,丁其运的“板斧”砍出了生产队办工业的新路。

1983年底,77吨大麦芽产出后,多方推销,一直没人来买。原因麦芽有的技术指标不合格。
那几本有关大麦芽生产的书翻了一遍又一遍,三天过后,他提出了四条提高大麦芽质量的措施:
一、外引加拿大大麦新品种;二、对水质进行处理;三、派人到外地参观学习;四、严格工艺
管理。

功到自然成。几经努力,产品质量上去了。1984年,二十一队生产的428 吨大麦芽全部销
售一空,创产值39万元。他们的产品不仅在本地区站稳了脚根,而且远销到辽宁、山东等地。
不久,他们和秦皇岛市签订了为期10年、每年供应1400吨大麦芽的合同。

荆棘被踏平了,路在丁其运的脚下延伸。

1984年春,农场要搞兴办家庭农场试点,给全场路。丁其运和几位队干部一合计,首先表
态:“俺们二十一队先办。”有人嫌他在冒风险。他认为:要说冒风险,也对,不过大家早就
不愿混着干了,搞承包符合按劳分配的原则,也符合大家的心愿,只要方向对,就一干到底。
这一年,他们试办了4 个联户家庭农场,共有61户,89名职工。到年底,这4 个家庭农场职工
人均纯收入1234元,加上分得的产品,共1460元,为全场树立了榜样。第二年,全场办起了2053
个职工家庭农牧场,迈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的一步。

生产队要提高种植业产值,得种值钱的玩意儿。1985年,场里动员栽种黑加仑,好多人心
里没有底儿。丁其运早就注意有关黑加仑的信息,第一个挑头在全队栽种275 亩,秋后每亩收
入近5 00元。为农场打开了发展经济作物的大门。

1985年,丁其运望着黑土地,陷于了深思:“农场的土地是有限的,经济作物要扩种,又
要退耕还牧还林,粮豆作物面积势必越来越小。如何做到减地不减产呢?”这一年,农场提出
了改旱地为水田的号召,正中老丁下怀。他动员家庭农场带头种水稻。有人提醒老丁:“有充
足水源的七队、八队上年水稻患稻瘟病,大面积减产。咱们队不靠江河种稻,恐怕更有问题。”
丁其运信科学,不碰命运。他向大伙说:“缺水浇水,有病治病,人总不能噎一回就不吃饭了
吧?”当年,他带头打井种水稻225 亩,又扶植张少甫家庭农场建起了第一个水稻育秧大棚,
为全场提供秧苗。这一年,全场水稻亩产达290 公斤,比直播水稻提高产量一倍多。

改革头三年,丁其运办了6 件大事,把二十一队建成了一个农工商综合经营的联合体,年
产值达到500 多万元。二十一队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