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董升的“四点儿”精神

董升的“四点儿”精神




董升的“四点儿”精神

1990年秋,畜牧公司经理董升六十大寿,正好赶上农场党委批准他入党,场党委书记、场
长登门祝贺,赠送了花束彩带。第二年年末,在一次干部会上,场领导公布了一条消息:我们
的老经理、总局劳动模范董升同志光荣退休离岗。干部退休,受此殊遇,在农场的历史上是少
有的。

董升从50年代就从事畜牧兽医工作,担任过畜牧兽医站站长。1984年“科站合一”成立了
畜牧公司,他担任经理。当时只有一个兽医站和一个肉店,23名职工,经营资金只有几万元。
头一次自主经营,拉不开架子。当年亏损2.8 万元,大家的责任工资没拿回来,作为经理,董
升心里很不好受。

改革大潮催人奋进。董升与公司的干部职员经过一番谋划,提出了发展蓝图:多上项目,
振兴公司,促进农场畜牧业。办法是自力更生,积极外联。1985年,公司办了三件大事。一件
是养了3000只鸡,盈利1.7 万元。这件事真是不易,鸡舍是大家扒了一栋旧猪圈,利用旧材料
建起来的,饲料粉碎机是借来的,孵化器是自己摸索安装的,种蛋是跑到佳木斯弄来的,可谓
千辛万苦。另一件是广罗人才,提高公司经营服务水平,他们在注重发挥原有8 名科技人员作
用外,又从主产队调入了3 名大专和1 名中专毕业生,加强技术力量。第三件是把9 名待业人
员组织起来,办起了集体饭店,挑选了一位善于经营的职工牵头,当年盈利8 万元。更重要的
是解除了职工子女就业困难,增强了凝聚力和向心力,职工群众中有句口号:公司为大家,大
家为公司。

一年的奋斗,富有成效,公司转亏为盈。职工群众说,这些成绩是大家起早贪晚干出来的,
是靠公司一点一滴攒起来的。董升听了很受启发:这不就是畜牧公司的精神吗!随后,他归纳
出公司精神四句话:多干点儿,多挣点儿,多省点儿,多留点儿。拿去征求干部职员们的意见。
大家都说实际具体有特点,好记好做,原来的“务实、拼搏、开拓、奋进”精神有点旷,好像
是个号召。然后,经职工大会通过,“四点儿”就成了畜牧公司的企业精神。这种精神对畜牧
公司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到1990年董升退休的时候,公司已建起了年产5000吨的复合饲料加
工厂、30吨的冷库、万只鸡场、千头猪场,开办了畜牧经销店、奶牛服务站、商店、饭店,人
员增加到11 0名。累计畜牧产值483 万元,上交税费和折旧55万元,新增固定资产(包括账外)
106 万元,利润3 2 万元。

农场有评价:畜牧公司有今天,基本上是白手起家自己干起来的。以基本建设为例,公司
1 万平方米的房子,7000平方是自己盖的,又建围墙1500米,打水泥场3000平方米,还有挖沟、
修路、整理环境,单是拉沙石就有4000立方米。平均每年每人干劳力活儿80~100 天,超时加
班30天。人们有这样的顺口溜:畜牧站(俗称),搞基建,班前干,班后干,班上换人轮流干,
隔三插五大会战。谁都折服,畜牧公司搞了这么多劳动,并且经常过点突击,没用公款管过一
顿饭。董升说得好:搞企业不吃苦耐劳行吗?搞企业不精打细算行吗?

在公司的发展建设中,董升付出的劳动最多,这么大一摊,哪里想不到都不行。拿他的话
说,黑夜想事白天跑腿,干活儿不光用劲儿,还得使嘴。项目上马的时候,困难重重,缺钱、
缺人、缺技术,他跑农场,跑上级,跑鹤岗、佳木斯、哈尔滨,了解信息,引入资金和技术。
改革后,家庭养猪成了重头戏,急需办个种猪场,没资金办不了。董升千方百计,与鹤岗一业
户挂钩,引进20万元办起种猪场,发展良种肥猪,既壮大了公司,又有益于养殖户,发展了农
场的畜牧业。为了使畜禽能吃到科学合理的饲料,他请了哈尔滨饲料研究所的技术人员帮助公
司生产了饲料添加剂,建立了饲料化验室。总之,董升是个闲不住的人。外出回公司,快到下
班时间,一看大家在整理场地,直接到工地,下手就干。平时公司劳动,只要他在家,一次落
不下,跟工人一样干。他说:“当头儿的光说不练,人家不服,影响情绪。”有的老友半真半
逗:“老董啊,眼看快退休了,这么卖力,给谁干的”。董升总是一笑了之。退休那天,书记、
场长到家祝贺,他才吐了肺腹之言:“书记、场长,我做得太少,说心里话,真想再大干几年,
把公司办成一个上千上万的大企业,可惜年龄到了,岁数不饶人啊!”

人各有志。董升的志趣在于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