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道梅助人为乐
刘道梅助人为乐
刘道梅助人为乐
刘道梅(女)是一名普通的小学教师。农场认识她的人不多,但知道她名字的人不少,因
为她助人为乐的事迹,令许多人为之感动。
1979年,17岁的刘道梅在十四队任教。一次,碰上了一位70多岁的小脚老太太,一步一颤
地从邻居家用脸盆往家端水,水洒了一地。道梅想:“现在家家都有井,她怎么出来端水?”
打听得知:老太太叫张卢氏,是一位烈属,与她相依为命的儿子得了精神病,水井坏了没人修,
至于买面、买油也是困难。
道梅当晚失眠了。小脚老太太艰难情景总在她眼前晃动。
“不行,我得帮她!”她同母亲商量。母亲说:“老太太该帮,可她家有个精神病,你也
是大姑娘了,得小心。”道梅心里“咯噔”一下,第二天还是去了。
道梅第一次拿起了扁担挑水,将张家水缸灌得满满的,屋里屋外拾掇得干干净净,所缺的
米、面、油用自行车从一里外的队部驮来。正要离开,老人的疯儿子从外边回来,给了她一个
吓马威:“你干什么?给我出去!”吓得道梅撒腿就跑。后来,道梅想出了一个“你进我退,
你退我进”的办法。老人的儿子每天早、中、晚要出去一段时间,她就抓住这一空档帮老人,
要赶空档又要赶上班,道梅饭都顾不上好好吃。从此,17岁的道梅俨然成了老太太家中的“挑
大梁”。挑水、洗衣、生炉子、买米面油已不在话下,连种自留地、运煤、盖仓房、拉柴禾也
担当了起来。老人院里没厕所,她给夹一个,可她夹的厕所不到几天就倒了。还是好心的哥哥
刘道运帮妹妹完成了这项工作。大热的天道梅捂个大口罩为老人一瓢一瓢地往外掏厕所,这是
她自小没干过的活。难怪妈妈说:“道梅你对她比对我还好。”
妈妈理解女儿的好心。可有的人并不都这样认为,私下嘀咕:这姑娘图个啥呢?
别人怎么议论道梅不在乎,可张卢氏并不十分领情。她一直认为是生产队派来照顾烈属的,
应当应份。最让道梅受不了的是“存款折事件”。
张卢氏有个几十元的定期存款到期了,道梅就从队部替她领回了钱。老人总觉得钱数不对。
这事不知道什么时候传了出去。“看,这回知道图啥了吧!”对道梅照顾老人心存偏见的人,
终于找到了“答案”。
道梅急了:“别人不理解倒也罢了,自己一心一意照顾五六年的老人也把自己当外人!”
实在委屈,一连几天吃不好睡不好。队领导知道了,将存款单据送到老人面前。老人很惭愧,
向道梅道了歉。
“好心没好报,老糊涂了,这下道梅再也不照顾她了”人们又议论。
的确,道梅好几天没到过老人的家,可在第五天头上,良心又一次驱动她走进张卢氏家。
让老人真正明白道梅一心为她是道梅结婚的1987年。
在场部当司机的丈夫与道梅商量:“你调到场部来吧。”道梅体谅丈夫,队领导也体谅他
们,给张卢氏雇了个人,道梅决定跟张卢氏道个别。
谁知她刚一进门,张卢氏就哭了:“道梅呀,以前我还以为你是队里派来的呢!”
原来,雇的人嫌老人大小便失禁,两天没登门了。道梅流了泪。她把老人沾满屎尿的衣裤、
被褥拆洗后,又给她端上了热气腾腾的面条。调令虽然办妥,但道梅好几个月没走。1988年春
张卢氏病逝,刘道梅才来到场部小学。
好人走到哪里都会留下一串令人感慨的事情。
2000年10月19日,有两位老人,不约而同来到农场电视台,争相向编辑表达他们的心情。
十八队的李宝元老人说:“我孙子李洋上一年级,管舍务的刘老师月月都给他50块钱。”
另一位老人是九队的,他的外孙于丰也受到刘老师每月50元的资助。他们要为刘老师点歌以示
谢意。
到农场小学当了舍务老师的刘道梅不但份内的工作做得井井有条,并且对每位住宿学生的
家庭也了如指掌。她知道于丰从小没了父亲,母亲有病,跟年迈的姥姥艰难度日,把自己儿子
的衣服包了一大包,又买了一些本子,送给了小于丰。李洋一岁左右父母因车祸双亡,跟着爷
爷、奶奶,一家四口靠叔叔打工生活。道梅又是一通翻箱倒柜,给小李洋送了些衣物。可光送
衣物解决不了根本问题,于丰和李洋缺的是上学的费用。道梅一时陷入困境:要想解决这一难
题只有每月从500 元工资中拿出100 元给两个孩子,可自家并不富裕,丈夫下了岗,儿子上中
学,房子漏到用大盆接雨的地步。“要不每月给于丰、李洋的钱减到50元?可那又解决不了全
部问题。”道梅觉得应跟儿子说明这件事。因为儿子一直吵着闹着修房子。
道梅问儿子:“你说修房子重要还是上学重要?”
儿子回答:“两样都重要。”
“可当两者只能选其一,你选哪一个?”
“当然上学了!”
“咱要修房子,就没有钱给于丰、李洋了,他俩也就上不了学了,咋办?”
儿子明白了妈妈的心事,“房子先别修吧。”
道梅搂过孩子,眼泪一串串地滴落下来。
刘道梅乐于助人的事迹在全场传为佳话,人人敬佩。她每年都被农场和上级评为先进。其
中1994年,被评为省优秀少先队辅导员,同年,被农场总局授予“学雷锋优秀青年”称号,被
农垦分局评为学雷锋先进个人。1996年评为垦区优秀共产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