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滨第一赫哲人———尤长才
附录
一、补遗
江滨第一赫哲人———尤长才
尤长才是农场第一赫哲族人。1911年出生在同江县尼丁枯屯。1918年随父母并妹妹一家4
口迁移到萝北境内江滨的大凉子居住,捕鱼为生。1959年,被农场招录为职工;1971年退休;
1985年病故。
尤长才14岁时上房摔下,两腿下半部伤残,两手撑地膝盖走路,习以为常,行动自如。在
他受伤后的5 年当中,妹妹、父亲、母亲相继病逝,都埋葬在大凉子的一棵老柞树旁边,此树
被称作“赫哲尤氏碑”,至今尚在。尤长才独自一人住在大凉子的简易小屋内,不舍离开,就
是为了与亲人为伴。“康德”六年日伪并屯,他才被迫迁居三间房。
尤长才这个名子鲜为人知,要说老尤头,大家都知道。残疾固然是一个特点,另一个特点
是好舍善施,助人为乐。他经常锅里有鱼,谁去谁吃。他炖的鱼原汁原味,特别好吃。他打鱼
相当有一套,一般涨大水或水很“瘦”时,别人打不着鱼,他却能打着。1983年春夏之交江里
发“桃花水”(桃花开的时节涨水),很大。有几位知青返场探望,到三间房,想吃江水炖江
鱼,陪同的人说:“这么大的水上哪弄鱼。”老尤头磕了磕烟斗,说:“大老远来一回不容易,
我下去试试。”不到一小时,提回三四斤杂鱼。他不让别人动手,说:“你们不会,做不出那
个味。”鱼做得别有风味,他又搭上酒饭。来的人要给钱,他说:“到我这儿吃鱼拿鱼从来不
要钱。”来人拿出一盒好烟送他,他又拒收,说:“我抽旱烟,不抽这个。”他打鱼的经验是
“三看”:看天、看水、看地方。“三看”当中还有许多具体道眼,这些,他毫无保留地教给
别人。木材厂工人粱福海,退休没事,去江边捕鱼,收获由少到多,方法都是老尤头传授的。
梁福海深知“要想会,跟师傅睡”的道理,白黑与老尤头在一起。老尤头不仅管教,还管吃管
喝。以德报恩,老尤头19 84 年得了食道癌,粱福海将他接到弟弟家,全家人侍候一年多,直
到去世。
其实老尤头知名,是有一个更大的原因。1936~1938年间,他与老张头、老宋头五次划船
往苏联渡送抗联战士。当时抗联力量没有日伪大,战事不利就退避苏联,老尤头划船送过两次,
其中一次有原黑龙江省省长陈雷的夫人李敏,她当时是蒲鸭河抗联被服厂的厂长。1982年,已
任黑龙江省总工会副主席的李敏到三间房看望老尤头,有一段对话。
李:“您认识我吗?”
尤:“不认识。”
李:“那年抗联过江去苏联,不就是你划船送的嘛?”
尤:“送过,好像没有女的。”
李:“其中有我。”
尤:“男女穿戴都一样,着急忙慌分不出来。”
李:“您的贡献很大,当时叫鬼子知道了,是要杀头的。”
尤:“都是为了打鬼子,求解放。”
李敏同尤长才合影留念。(前志补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