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自然灾害
第八节 自然灾害
名山农场受地理环境的影响,气候变化复杂。建场以来,自然灾害年年都有,只是发生的程
度不同。主要有风灾、雹灾、低温、早霜、旱、涝、病、虫等灾害。
风灾:历年大风多出观在4至5月份。春季次数多,强度大。年平均5级以上大风日数26.1天,四、
五月份大风占全年大风总日数的70%左右。对农作物种子发芽、出苗、生长均有影响。大风天生砂飞
扬,许多路沟水渠被填平,禾苗被吞噬。农场每年受风灾面积近1,500亩。最大的风是1978年,风
速达20米/秒,连刮11天,地面水份被抽干,有的种子刮出地面,出土小麦被刮得枯黄,有的被风
砂埋没,处在风口的地号受害更大。二队西大岗一号地1,500亩玉米,在三叶期被风砂埋至15公分
深,只露出点叶尖;八队三、四号地150亩小麦三叶期被连根刮走。这年全场受灾面积达2.25万亩,
占总播种面积的11%,使产量受到严重影响。
雹灾:冰雹每年均有发生,多出现在春末夏初作物生长期。常出现雹打一条线和跳跃性降落的
特点。冰雹对农业生产危害极大,遭灾区域减产严重,甚至绝产。农场自建场以来,发生大的冰雹
灾害8次,累计受灾面积3.1万亩,最严重的是1974年5月29日,顺着二、四、七队一条线下冰雹,大
的像鸡蛋,10分钟下了5—6公厘厚,四队1,200亩大豆复叶打落60—70%;七队1,800亩玉米叶子被
打的稀碎,作物被打坏了生长点,小麦减产30%,这次受灾面积达2.43万亩,粮豆减产30%左右。
早霜:低温早霜主要危害农作物的籽粒成熟,致使减产。建场以来,农场早霜的年份计有5次,
即1964年(9月17日降霜)、1965年(9月18日降霜)、1967年(9月12日降霜)。仅1969年低温早霜,使全
场2.3万亩玉米普遍贪青,产量大幅度下降,亩产仅161斤,比正常年份减产46%。旱灾:自建场以来,
发生春旱7年,夏旱5年,秋旱5年。其中较严重的旱灾有两次,一次是1962年,这年5—6月份,降雨
量仅61毫米,造成小麦严重减产,亩产才96斤。另一次是1975年至1979年,出现了连续5年的阶段性
大旱,对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危害。其中1978年既春旱又夏旱,属特大旱灾,小麦全生育期缺雨,
株高在50公分以下,使单产从正常年景的250斤跌到90斤,总产减收1,200万斤,造成年亏损198.2
万元。1979年严重春旱,从4月起至6月9日之前,仅降雨30毫米,干旱使小麦频于死亡,大豆、玉米
不能发芽出土,全场三大作物受灾面积达18.3万亩,占播种面积的78%。
涝灾:农场涝灾频繁,春、夏、秋季都有发生。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威胁。建场以来,据资料记载,
共发生春涝7次、夏涝9次、秋涝6次。春涝影响春播的质量和进度,夏涝对麦收极为不利,使小麦丰产
不能丰收。秋涝影响收获,造成减产,同时影响到秋整地,导致来年生产被动,造成一年秋涝,两年
受灾。如1973年严重春涝,受灾面积8.4万亩,占当年播种面积的55%,2万亩小麦未播上种,小麦播
期拖延一个多月,6月5日才结束麦播,使麦子未能成熟,籽粒糠秕,单产由上年的209斤下降到84斤,
减产60%。1981年夏,秋大涝,麦收时节,阴雨连绵,收获机械无法下地收割,被迫人工收割。多数
地号明水深达30公分,6万亩小麦被淹,3万亩小麦颗籽无收,损失小麦1,500万斤,致使全场年亏
损212.3万元。
虫灾:在农场历史上发生过两次较重的虫灾。一次是1972年6—7月份,发生了严重的粘虫灾害,
粮豆作物受灾面积达89,490亩,占粮豆播种面积的86.9%。虫口密度平均每平方米50头以上,最多
每平方米达800头。小麦叶片被吃光,平均减产30%。另一次是1982年发生的草地螟,全场普遍遭灾。
虫口的密度一般在每平方米80头左右,虫害面积:大豆50%,玉米占20%,大豆叶被吃光,造成减产
50%。1973、1976、1977、1980年,粘虫和草地螟均有零星发生。大豆食心虫历年均有发生,约占
播种面积的5—8%,可减产10%左右。玉米螟每年都有发生,一般可减产20%左右。
病害:农场农作物主要病害有:小麦赤霉病、小麦根腐病、小麦锈病、大豆根腐病、大豆灰斑病,
其它病害也有零星发生,但没有构成严重灾害。
小麦赤霉病,多发生在小麦花期,天气晨雾大和麦收遇涝的年份。另外,由于连阴雨,收获的小
麦积堆大,无法晾晒,致使赤霉病感染和加重。1965、1975、1981年病情较重,一般亩减产在15—25%,
小麦质次商品价值低,影响上交,面粉食用后头痛呕吐。1982年以后,因技术措施的改善和选用抗病
品种以及水泥晒场的增多,赤霉病基本没有发生。
小麦锈病,农场历史上仅发生一次。1971年,二连种植的合春1号小麦发生锈病,面积3,525亩,
颗粒无收,损失小麦70.5万斤。
小麦根腐病多发于晚春涝和7月中旬高温季节。发病程度主要受地形、气候条件和品种的影响。
1969年至1972年,根腐病发生较重,千粒重下降10—15%,减产幅度10—15%。近几年选用抗病品种,
发病率大大减轻。
大豆灰斑病,1984年发生,面积97,375亩,大豆质次商品价值低,影响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