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佳木斯农场与佳木斯青年集体农庄的建立

第二编 简史

第—章 建场前期(1955——1962)

第一节 佳木斯农场与佳木斯青年集体农庄的建立


五十年代初,我国国民经济正处于建设和发展时期。但是,由于工农业生产还比较落后,
生活资料增长也比较缓慢,这样就给劳动就业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1955年8月,佳木斯市政府为了开辟新的就业门路,安排一些企业多余的人员,决定在萝北县
境内垦荒建农场。首先组成以郊区副区长黄友钧为首的建场筹备组,经过踏荒、勘测,选择场址
后,动员了市建筑公司、运输公司、制砖厂、制油厂、刨花板厂等18个工厂、企业的130余名职工
组成了垦荒队。配备胶轮大车32台、马74匹、牛30头和一些农具。由郊区区长肖廷忠、制油厂厂
长张福带队,于同年8、9月份分两批(第一批由佳木斯乘船,第二批陆路乘马车)来到建场地点(现
八队)安营扎寨。
当时,这里是渺无人烟、野兽出没的荒原。垦荒队员就地取材,用树条、木棍、羊草、垡块
等搭起了“马架子”和“地窝棚”,在此开荒建场。从此,在名山这块肥沃的处女地上燃起了第
一轮篝火一一佳木斯农场诞生了。
为了充实农场力量,加快农场的建设步伐,在我国第一支青年志愿垦荒队——北京青年志愿
垦荒队开发、建设“北大荒”的精神影响下,1955年11月,共青团佳木斯市委积极响应党的“到
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组织市内社会青年和毕业学生109人(其中
女青年18人)组成了佳木斯第一支青年志愿垦荒队。由垦荒队队长杨振和、刘清玉,副队长刘云
清、谷凤林带队,分两批于1955年11月5日和1956年4月22日来到佳木斯农场。当时,这些青年平
均年龄才20岁,最小的17岁。他们怀着建设祖国边疆的豪情壮志,克服了种种艰难困苦,用自己
的青春谱写出一曲曲战严寒、斗酷暑的感人诗篇,使佳木斯农场呈现出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
开荒,在当时来说是极为艰苦的。垦荒队员们在没有机械的情况下,用锹挖、镐刨,以无所
畏惧的气概向荒原展开了宣战。他们头顶蓝天、脚踏荒原、不怕蚊叮虫咬、不怕荆棘刺人、奋力
开荒,到1956年7月己垦荒200余亩,其中一部分已种上了大豆和蔬菜。垦荒队员们看到自己辛勤
的汗水浇灌的劳动成果,感到无比欣慰。
随着佳木斯农场青年成份的增加和受当时各地办农庄的影响,1956年5月,佳木斯农场更名
为佳木斯青年集体农庄。第一任主席肖廷忠,党支部书记张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