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莲花分场与七分场的诞
第二节 莲花分场与七分场的诞
1956年5月,国营宝泉岭农场为了扩大耕地面积,派出一支拥有大型拖拉机5台,中、小
型拖拉机10台,汽车3台,72人组成的远征开荒队,由六分场场长张殿甲带队,到萝北县莲花劳
改农场(现十四队)和佳木斯青年集体农庄一带开荒。三个月时间,开垦荒地9,000多亩。为了
统一规划荒地,便于管理,1956年9月,经黑龙江省国营农场管理厅批准,以宝泉岭农场开荒队
为主体,佳木斯青年集体农庄和萝北县莲花劳改农场三个单位合并,成立了国营宝泉岭农场莲花
分场。下设3个生产队,隶属宝泉岭农场领导。张殿甲任分场场长兼书记,副场长张福、肖廷忠。
1956年冬,宝泉岭农场莲花分场与萝北县发生土地争议,县要求把原佳木斯青年集体农庄
和莲花劳改农场收回县管。而这两个单位的大部分人员又不愿回去,问题反映到省里后,经省
国营农场管理厅调查,根据荒原发展规划,于1957年1月,决定将莲花分场扩建为国营萝北农场,
隶属省国营农场管理厅领导。实行两级核算,下设3个生产队(一队现农场八队、二队现军川农
场原八分场、三队现军川农场原九分场)。
1958年十万转业官兵解甲归田奔赴“北大荒”参加农垦建设。同年4月28日,抗美援朝回国
的中国人民志愿军500名转业官兵,满怀开发边疆、建设边疆的雄心壮志,意气风发的来到萝北
农场参加农垦建设,他们分别被分配到下属的3个生产队。这些同志放下背包,就割条子、打羊
草,“搭马架”、“盖窝棚”,以当年在朝鲜战场上的战斗姿态,投入了春耕生产。
由于1957年冬下了一场历史上罕见的大雪,平地积雪一米多深,造成了1958年的严重春涝。
拖拉机下不了地,他们就用人拉播种机播种或人工撒种,适时地完成了春播任务,当年取得了
较好的收成。广大转业官兵分布在农场的各个岗位,当时摆在这些同志面前的问题首先是从部
队来到了地方,由城市来到了“北大荒”,由南方来到了北方;生活环境变了,气候条件变了,
工作内容也变了。一切都得从头学起,发扬当年战争年代“从战争学习战争”的光荣传统,学
农业、学机务、学管理……。在生产中边学边干,边总结经验教训,掌握了一定的生产规律,
熟悉了农场的工作,成了各条战线上的骨干。
当时交通困难,一无公路,二无汽车,有的新开荒点连马车都不通,一些急需物资全靠人
背马驮来解决。拖拉机水箱漏水,又无新品更换,到外地购买因交通不便往返需要很多天,为
不影响开荒作业,他们就一方面派人到外地购买,一方面用人挑水在地头和地中间随时给机车
加水,保证了机车的正常开荒作业。广大转业官兵和职工用这种主人翁责任感和忘我的劳动热
情,为开发和,建设“北大荒”,谱写出许多动人的篇章。
1958年我国进入了执行第二个五年计划的第一年,年内又开始了大跃进。随着垦荒队伍的
不断壮大,垦荒面积和农场的规模也迅速扩大。8月,为适应跃进形势的需要,加快农垦建设
步伐,上级从预一师农场(现延军农场)调70余名转业军官来萝北农场,为扩建做准备。是月,
经黑龙江省国营农场管理厅决定,将萝北农场扩大为三级制的农场。原属的三个生产队扩建为
三个分场,一分场即名山农场的前身。
一分场建立后,开始了营建工作。在黑龙江边(现老场部)建成了一分场办公室、食堂、修
配厂和部分职工宿舍。10月初,一分场办公地点由原第一生产队(现农场八队)迁至新建办公室
办公。在此期间,为了适应大跃进形势,掀起国营农场建设高潮,黑龙江省国营农场的体制也
发生了重大变化。国家为了加强对合江地区的开发利用,1958年4月27日,在佳木斯正式成立了
合江农垦局。至此,萝北农场隶属于合江农垦局领导。
10月1日,根据党的八届六中全会“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议”,中共黑龙江省委、合
江地委、合江农垦局党委做出了改变农场体制的决定:“实行政企合一、场社合一”。萝北农场
与萝北县合并,一套机构,三个名称。即:萝北县,萝北农场,萝北人民公社。
县、场合一后,将原来的一分场和名山乡合并更名为七分场(第七作业区、名山乡)。同时,
把萝北县开封乡所辖的十七庄、三十二庄;名山乡所辖的名山、小山屯划归七分场。四个自然
村并入七分场后,十七庄编为三队(现十三队);三十二庄编为二队(现十四队);名山编为五队
(现名山镇);小山屯编为六队(现二队)。
四个自然村、屯共并入271户,751人,男劳力267人,女劳力31人;耕地9,000亩,马65匹,
牛28头,胶轮马车18辆,猪225头,房屋39栋。生产资料由原来的集体所有制改为全民所有制,
男劳力由社员改为农场职工,劳动报酬。由工分制改为工资制。
自然村、屯的并入解决了与农场的许多“插花地”,便于土地统一规划,增加了播种面积,
便于机械化田间作业,改变了耕作制度。充实了职工队伍,解决了劳力不足的问题。为农场的
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
随着农场体制的不断改革,农场规模也迅速扩大。至1962年名山农场诞生前夕,萝北农场
七分场人口已由1956年佳木斯农场时期的240人发展到3,414人,播种面积75,240亩,有6个
生产队、1个副业队、1个畜牧队。全场拥有固定资金290.4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