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实行科学种田
第五节 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实行科学种田
随着农场生产建设的不断发展和深入,使农场广大的干部和群众认识到,要提高产量,为国家
多做贡献,必须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同时,注重科学技术,实行科学种田。
如何战胜草荒,是科学种田的第一道课题。农场是地多人少,建场前,到了夏管阶段,尽管人们
起早贪黑,挥锄如梭,最后还是望田兴叹,荒草压苗。
1963年,农场采取六项综合灭草措施,这就是播前机械封闭锄草;苗前用红星钉齿耙灭草;蒙头
土;苗后耙;中耕机培土灭草(三遍);人工拿苗眼草和拿大草,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到1966年,农田
里的杂草得到了有力的控制,基本上达到了苗清地净,为粮豆丰产奠定了基础。仅1966至1967两年,
共盈利100.1万元,粮豆产量由1963年的亩产112斤,提高到1967年的275斤,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1966
年5月,农场开始使用引进苏制精量点播机试播玉米。以前每垧地用玉米种子平均在40公斤,用玉米点
播机播种后,每垧地平均用玉米种子20公斤。不仅减轻了人工劳动的强度,而且节省了种子,实现了合
理密植,充分利用地肥地力,达到了增产的目的。
1964年6月,农场建立了良种站,担负全场良种繁育和推广工作。科研项目由起初单一的良种繁育
和区域性试验,逐步发展为耕作栽培施肥试验。并为农场三大作物(小麦、大豆、玉米)的合理密植、
播期和科学施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经过科学测定:本场小麦适播最佳期为4月1日至4月15日;大豆中
熟品种为5月5日至5月15日;玉米为5月1日至5月10日。小麦施肥确定为以磷为主,氮、磷配合的原则,
其比例为氮:磷,即1:1.5—2。改变了过去以氮为主,盲目施肥的作法。积极推广了新品种,小麦推广
了克刚和东农101;大豆繁殖推广了合交8号、合交6号。推广的新品种产量比原品种增产10%以上。
栽培。1963年至1967年间小麦行距是7.5公分和15公分两种。大豆、玉米行距,为60公分。播种
时,小麦、大豆、玉米是三联机条播。1967年玉米开始精量点播和原垅卡。
日间管理。1963年以后,小麦推行三叶期压青苗;大豆灭草靠苗前和苗期耙地灭草,部分地号搞
机械封闭锄草、蒙头土和中耕机械锄草的办法。玉米、大豆以机械灭草为主,补之化学药剂和人工灭
草耕作。1963年至1967年期间,主要以平翻为主,1968年采用平翻深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