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七节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第七节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1964年1月25日,农场召开了机关干部、生产队(厂)干部、班、组长参加的三级干部会议。会议
深入学习了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和《关于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的一
些具体政策规定》(即双十条)。在学习文件,提高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洗手、洗澡、自觉革命。至此,
面上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在全场铺开。社教运动分为六个步骤:一、培训骨干,二、摸清情况,三、宣
讲文件,四、组织讨论,五、评功摆好,六、落实生产任务。为了保证面上社教运动顺利进行,2月12
日,农场对重点单位:一队、二队、五队、面粉厂四个单位,派去了工作组,面上社教,对提高全场
干部的认识,改进领导作风,干部参加劳动,密切干群关系收到了有益的效果。面上社会主义教育运
动至5月份结束。
1966年10月5日,东北农垦总局社会主义教育工作团进住农场,各基层单位都派驻了工作队,从
此,揭开了点上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序幕。
社教团进场后,农场成立了贫下中农协会,并作为社教运动的骨干。各单位也相应地成立了贫下
中农代表小组。随后进行了以“四清”(即清政治、清经济、清组织、清思想)为内容的社会主义教育
运动。
10月10日,社教团宣布:全场各级领导(当权派)一律“上楼检查”、“洗手洗澡”。以清思想、
清经济为突破口,以大呜、大放、大字报来开路,先是领导干部,后是一般干部,全面地对领导干部
中四不清的问题进行了检查,解放了好的和比较好的干部,推动了全场干部的“自觉革命”。同时,
进行了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清理阶级成份,评审四类分子以及组织建设
工作。接着,以整党为中心,整顿了共青团、工会、民兵、妇联等组织;穿插进行了改革制度,建立
健全政治工作、群众监督生产和经营管理等各项制度,制定生产建设规划,以巩固和发展社教运动的
成果。
四清运动取得的成果在于,首先是群众充分发动起来了。通过运动,教育了群众,提高了觉悟,
坚定了社会主义方向,树立了主人翁思想,生产积极性提高了,职工、家属积极参加生产劳动,不怕
苦、不怕累、不争名、不计利、为革命种田,一心为国家多做贡献。其次是干部作风有了明显的转变,
密切了干群关系。广大干部树立了深入群众,吃在一起、干在一起、不说空话、的工作作风。三是解
决了干部、工作人员的四不清问题。使一些利用职权之便,多吃多占、贪污盗窃等腐化行为得到了纠
正。巩固和加强了党群组织,增强了战斗力。
但是,由于阶级斗争扩大化和在“整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的错误理论指导下,混淆了
敌我界限,把本来不属于敌我问题的同志,也当成所谓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进行批斗。工作队一
进场就扎根串联,把农场干部看成漆黑一团,全部推上“楼”,“怀疑一切”,打击一大片,使不
少的干部和群众受到了不应有的打击,心理上造成了严重创伤。
1966年12月15日,因“文化大革命”进入高潮,社教运动只搞了一半,社教团就撤走了,社教
运动被“文化大革命”所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