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劳动力的急剧增加及其影响
第五节 劳动力的急剧增加及其影响
1968年底,毛泽东主席发出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
的号召,接着,大批城市知识青年怀着建设祖国边疆的豪情壮志,来到了新成立的黑龙江生产建
设兵团。1968至1975年八年间,十二团共接收来自北京、上海、天津、温洲、哈尔滨等大、中
城市的知识青年2,432人,占兵团成立前职工总数的74%。
在劳动就业问题上,文化大革命前,农场执行的是六十年代国家规定的有控制的就业政策,
因此,部分职工子女和亲属暂没被安排工作,大批城市知识青年来到农场以后,这个矛盾更
加突出了。兵团认为,“这种不允许子弟就业的不合理制度应该打破”。根据这个精神,于
1969年6月22日团司令部作出决定,“1966年、1967年两年本团的初、高中毕业生给予安置
就业,其工资等项待遇照接收城市知识青的标准执行,其中包括17至28周岁户口在本团的长期
临时工”。于是,农场在六十年代开始执行国家规定的“控制职工总数和工资总额”的政策,
完全被否定,从此,劳动就业就失去了控制。这种盲目的就业政策,使劳动力的自然增长速度
加快。兵团时期八年中,安排职工子女就业的人数达1,105人,加上在此期间安插的投亲靠友
和外部关系户流入人员350人,使职工队伍人数急剧增长。1971年全团职工高达4,982人,是
建场初期的4.15倍。
如上所述,这为数众多的劳动大军的出现,远远超过了当时生产、生活和经济等各方面所
能担负的实际能力,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一方面迫于当时的政治形势,没有对他们进行必要
的劳动教育和技术训练,劳动力素质低,有的农业工人不会铲地,机务工人不懂操作规程,作
业质量差,造成了工作效率低,劳动生产率急剧下降。另一方面,在劳动管理上,由于耕地面
积相对减少,人浮于事,加之劳动无定额,造成了劳动纪律松弛,出勤率低;混工资;吃“大
锅饭”的现象十分严重。此外,由于青年的急剧增加,出现了能源、日用品的短缺,职工住房
十分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