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日益恶化的经济形势 十二团是在“文化大革命”动乱之中成立的,在当时来说,对加强战备、巩固边防和稳
定社会秩序都起了重要的作用。然而,在经济方面很快就出现了消极的后果。
从财务方面表现如资金利用率大大降低(见附表)
十二团时期流动资金利用率比较表
非生产支出增长的幅度也是很大的,1969年是5.2万元,1973年是32.8万元,净增了27.6
万元,而1971年团、连二级管理费高达31.1万元,约占当年全团生产总支出的9.3%。财务管理
方面的上述事例,仅是整个经营管理的缩影。实质上,十二团当时的经营管理,突出了军队的性
质,过多地采取军队组织形式和领导方法,它和农场本身人员组成的社会性、生产经营的企业性
相矛盾,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再加上各种不同程度的自然灾害,致使全团经济情况日益恶化。
(详见下表)
1969——1973年十二团基本情况统计表
上述统计表从1969年至1973年,国家对全团基本建设累计投资达424.8万元,拥有的拖拉机增
加了42%,职工人数增加了2.8%,工农业总产值增加了5.8%,耕地面积扩大了30.8%,粮豆播种
面积扩大了27.1%,而粮豆单位面积产量却降低了35.6%,总产减少了17.6%,上交的商品粮豆减
少了37.3%,经营连年亏损,累计亏损431,5万元,使全团经济己濒于岌岌可危的地步了。
1973年全兵团生产的急剧下降,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及有关经济部门的高度重视。李先念
副总理分析了兵团几年来的生产情况后,对兵团提出了严肃批评:“这个兵团的生产情况,真有
些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了,再不过问,恐怕要吃国家的粮食呢!我想兵团全体指战员是不会
甘心长此下去的……,问题在于方针、政策是否正确……”。又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拖拉
机最多,它不是年年增产,而是年年下降,我看它七减八减,闹出吃别人的粮食,它就舒服了,
这是建设社会主义?要批评、要将它的军……”。中央领导同志对兵团这个尖锐的批评,同样击
中了十二团的要害,戴上“王小二”的帽子是不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