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总结经验教训,生产出现改观
第七节 总结经验教训,生产出现改观
注重经营管理,放宽经济政策
十二团后期,在前几年付出“高昂学费”和代价的基础上,认真总结了经验教训,开始注重了
经营管理。首先把懂生产、会管理的原农场领导干部重新安排使用,但只能任副职,被下放了的
原机关科室业务干部和生产队干部大多数也恢复了职务;恢复并建立了一些规章制度,加强了财
务管理,实行财政收支包干,基建投资包干,信贷包干,超支不补,结余留用,以丰补欠,一
年一定等办法。连队一切财务活动,基本达到收支有据、帐款相符、帐物相符、帐帐相符。在
生产指挥上克服了行政命令、一刀切的作法,开始了因地制宜、按客观规律办事。同时,注重
了发挥农业机械化的作用,加强了机务人员的培训和“三库一场”(零件库、油料库、保养库、
农具场)建设,要求机车作业达到标准化。1973年秋,全团开始实行“定规模、定任务、
定设备,定人员、定资金”的企业整顿。
其次,放宽了经济政策。职工家属经营的正当的家庭副业不做为资本主义倾向加以反对,单职
工家庭可养1至2头肥猪;回族每户可养2只羊;四口人以下的家庭可养10只鸡,五至七口人的可
养14只。此外,提倡发展集体副业,如农闲时组织职工打苇子、上山伐木等;组织家属参加集体
生产劳动,每人划给2亩地,以农为主,搞些多种经营,即为连队生产服务,又增加了家庭收入,
改善了群众生活。然而,受当时“左”的思想影响,十二团在经济政策上限制得还很严。如“家
属养猪不超过2头,不准养母猪”;“家属参加集体劳动年收入分配不准超过一级农工的年工资
384元”;“土特产品不准上市出售”等。尽管如此,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经济政策的放宽,
对调动职工生产积极性,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还是起到了一定作用的。
改革工资制度
1969年十二团组建后,取销“月薪日计”实行“等级工资月薪制”。经过三年实践证明,这种
“铁饭碗”式的工资制度,弊病严重,因此,1972年,团党委又重新作出决定:实行“月薪日计”。
不久就出现了“上班点个卯,一分也不少”、“开资时人多,干活时人少”的现象。
1973年,团党委在总结前两次工资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力图打碎“铁饭碗”,又进行了工资制度
的改革,农牧连队实行“评工记分制”。采取自报公议和定额、工分相结合的办法,按工分进行
分配。可是,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平均主义作崇,又出现了“评不下去”和“一等轮流坐桩”的局
面。于是,第二年4月团党委对评工记分制又进行了改进,农牧连队直接生产和辅助生产人员,实行
评工记分制,采取以一级农工工资32.00元为基础,工资低于一级农工的提到一级工工资,工资高的
实行补差的办法,每月先发基础工资的80%为作业工资,其余20%按年终经营情况发产量工资。
上述工资支付形式的改革,虽然尚未彻底克服“铁饭碗”、“大锅饭”的弊病,但必定对农业生
产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经济状况好转
十二团组建八年来,生产建设上经历了一个由下降到回升的曲折过程。前五年的教训是深刻的,
后三年通过总结经验教训,改变管理办法,经济状况才步步回升和好转。1974年至1976年,经营连年
盈利,三年经营盈利累计为111.5万元,终于摘掉了“王小二”的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