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贯彻“八字方针”、工作重点转移

第三节 贯彻“八字方针”、工作重点转移


思想上拔乱反正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了1976年10月以来党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
开始全面地、认真地纠正“文化大革命”中及其以前的“左”倾错误,作出了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
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1979年4月召开的党中央工作会议,进一步提出对国民经
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为了纠正前两年经济工作中的失误,认真清理过
去在这方面长期存在“左”的错误影响,实现工作重点的转移。1978年5月至1979年间,农场党委
先后在全场党员和干部中举办学习班,纠正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认识,开展了“实践是检验真理
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通过讨论和学习,进一步破除了“四人帮”强加在人们身上的精神枷锁,
肃清了“左”的流毒,解放了思想、端正了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从而在思想
上实现了拨乱反正、正本清源、把主要精力集中到“四化”建设上来。调整前进步伐1979年,农场
广泛开展了学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明确地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生产建设上来。同年3月,根据
省委、地委、总局党委的决定,农场撤销了革命委员会,实行了党委领导下的场长分工负责制。新
的体制有力地促进了工作重点的转移和党的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的贯彻执行。
1980年农场在“以生产为中心,以管理为重点,贯彻调整方针,压缩基本建设”的生产建设方
针指导下,调整了前进步伐。在生产建设上,首先调整了投资比例,压缩基本建设投资,把投资重
点放在农业上。1980年农业投资703.9万元,占总投资额的52.63%,比1979年增加投资107,9万
元,增长了18.1%。二是按照自然规律、合理地调整了作物种植比例,减少了玉米种植比例,由原
来的22%调整到15%;增加大豆种植比例,由原来的28%提高到33%。三是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在
种好现有耕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基础上,积极扩大耕地面积,1980年共开垦荒地6,000亩。在
畜牧生产上,采取了宜猪则猪、宜牛则牛的调整方针,调整了养猪布局、大力发展养殖业。在人员
管理上,调整了劳动组织,实行定员定编,精减压缩非生产人员,至1983年全场共分离出536名职工,
提高了职工队伍素质,改变了过去那种人浮于事、劳动纪律松弛等现象。其次调整了各级领导班子,
把年富力强,有专业知识、懂经营、会管理的同志充实到各级领导班子中来。全场出现了认真抓政
策、抓经济工作、抓生产建设的新局面。
改变就业政策
1979年以前,农场对职工子女就业一直实行由国家包下来的就业办法。随着机械化程度和劳动
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在经营比较单一的情况下,职工子女就业出现了困难。1980年,根据中央召开
的全国劳动就业工作会议精神,改变了就业办法,中学毕业生不再统一分配,主要是自谋职业,如
果工作需要招工时,经上级审批,采取按招工条件考试择优录取的办法。此外,农场广开生产门路,
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开辟新的就业渠道。1980年到1982年三年间,全场集体企业共安置待业青年350人,
外来落户人员111人,有劳动能力的家属1,332人,还有一部分参加了专业户、重点户生产或自谋其它
生计。全场凡是具备劳动条件的人都得到了安置,并有一定的收入,减轻了国家负担,促进了多种经
营的发展。为了适应新的就业办法,1981年农场成立了职业中学,除学习基础课程外,还设有专业实
习课,培养学生的生产技能,为劳动就业创造了条件。
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
以粮豆为纲的单一经营,是农场经济发展中的一大弊病。一方面这种单一的经营受自然因素影响
大,使经济发展速度缓慢;另一方面严重地浪费了活劳动,也导致了部分物化劳动本应投入再生产过
程而未得以实现。为了贯彻国民经济调整“八字”方针,建立合理的生产结构,根据中央提出的“决
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1983年农场进行了全面的企业整顿,大力发展第三产
业,改善生产结构,提出了“远抓林,近抓牧,多种经营迈大步”的发展方针,农场经营要“从自给
性和半自给性的生产向商品性生产转变,从单一的经济结构向复式结构转变,从单层次所有制结构向
多层次所有制结构转变,从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转变,从小生产的管理方式向现代化大生产管理方式
转变”的发展方向。
在开放搞活政策的指导下,做到三扇门一齐开(全民、集体、个体),四个轮子(场办、队办、联办、
户办)一齐转,积极扶持专业户、重点户和科学示范户,大力发展手工业、商业、饮食业、修理服务业、
养殖业和种殖业等密集型经营。1984年全场多种经营成份开始形成,个体工商户发展到52户,其中:商
业、饮食业25户、修理服务业17户、运输业10户。个体养殖业和种植业专业户35户,其中:养禽专业户
16户,养种禽11,200只,养猪专业户14户,养猪1,350头,养牛专业户4户,养奶牛45头,养羊专业户
1户,养羊250只。当年个体经济总产值达106.7万元,比上年增长2倍,占当年工农业总产值的8.7%,人
均收入410元。为了疏通产品流通渠道,形成产、供、销一条龙,农场成立了农副产品收购站,收购品
种增至41种,收购额达29.1万元,外贸出口额达22.7万元。此外,农场还开辟了一个农贸市场,上市
产品50余种,平均日经销人员32人。虽然多种经济成份的产值比重还不大,但是集体和个体经济的发
展,对农场经济的意义和影响都已显示出来,它正在改变着农场的所有制结构,使之成为国家所有为
主体,以多种经济形式为辅的多层次的所有制结构。
1985年以兴办职工家庭农场为突破口,进一步促进了产业结构
的调整和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许多职工根据自己的技术专长和爱好,离农不离场,离土不离乡,投入
到养殖、商业、饮食、修理、服务、运输等行业中来。据1985年6月统计,全场多种经营项目增加到8
种,从事多种经营的职工252人,占职工总数的4.7%;个体工商业户由年初的52户发展到65户;养殖
专业户、重点户由年初的65户发展到91户,养黄牛由年初的462头发展到780头,增长了68.8%,养奶
牛由年初的62头发展到103头,增长了66%;养猪由年初的1,471头增长到1,609头,增长了9.4%;
家禽由年初的27,500只增长到37,550只,增长了36.5%。职工个人买汽车17台,购买小四轮拖拉机36
台。职工家庭加工业和手工业如:榨油、面粉加工、皮革、纺织编织等也蓬勃兴起。还有一些职工正
在筹集资金购置设备,准备转产搞商业、饮食、服务行业等,从而改变了农场单一经营粮食的局面。
职工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随着生产的发展,经营管理的逐步完善,多种经营的开展,农场职工收入的门路增多了,生活水
平不断提高。
1985年全场职工总收入达436.6万元、其中:工资收入占81.6%,职工家庭副业收入占18%,其它
收入占0.4%。每一职工人均收入1,168元,人均收入488元,比上年增加了4.9元。随着职工平均收入
水平的提高,职工的购买力水平也相应地提高了。1985年,农场商店销售额为171.88万元,比上年增
加了12.56万元,除物价上涨因素,农场职工的购买力仍是历史的最高一年,尤其是对家用电器和其他
高档商品的购买有了大幅度的增加。全场职工家庭存款额由1984年的296万元增加到1985年的317万元。
职工的居住条件有所改善。1977年全场共有住宅面积5.2万平方米,1985年发展到9.9万平方米,9年
间增长90.4%,按人口平均每人居住面积1977年为4.5平方米,1985年增加到8.4平方米,9年间人均
居住面积增长86.7%。在住房中,砖瓦结构的比重1977年为46.3%,到1985年提高到64.9%,草木结构
住宅的比重逐年减少,随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发展,职工的生活正向着科学化、现代化
的方向发展。
经济责任制的建立与发展
1977年以前在财务管理上,国家对农场实行的是统收统支,利润上交,亏损补贴的办法。1978年
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对国营农场实行了“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一定五年,盈利不交,
亏损不补”的财务包干经济责任制。1981年省农场总局对财务包干又作了补充规定:“包干指标由管
理局确定,包干后超收留用,歉收不补”。这个办法的实行,进一步加强了经济核算和经营管理,发
扬自力更生精神,调动了农场依靠自己力量去扩大再生产的积极性。
随着国家对农场经济责任制的建立,农场内部也相应地建立起各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农场每年作
计划,将指标逐项落实到基层单位,本着包细包严的原则,一年一定,超收按比例提成,超支贷款,亏
损挂帐。为了加强经营管理,把有限的资金集中到生产建设上来,1980年实行了费用大包干(即全年核
算一次、按月拨款的办法),基本工资加奖励,“五定一奖”(定人员、定编制、定设备、定资金、定规
模;超产奖)等制度。开展了班组核算、车间核算、定额核算、专业分工和分业核算。同时,为了加快
场内资金周转,增强各级财务人员的责任感,使干部和职工树立起艰苦奋斗,勤俭办事业的主人翁思
想,农场还实行了内部结算券。1981年农业生产队实行了三种形式的经济承包责任制。一是对务机组
实行了包作业量、包质量、包成本、定额记分、按分计酬、超额有奖的“三包一奖”经济责任制;二
是对农工组实行了“小段包工、超额有奖或定额记分、按分计酬”的经济责任制;三是对专业组实行
了“专业承包、联产计酬、超产(利润)分成,先奖后分”的经济责任制。1982年农场本着任务包满、
指标包全、责任包产的原则,把经济承包责任制进一步向深度和广度推进。从机关到基层全部实行了
浮动工资制,以个人工资的20%做为浮动,视年终经营情况而增减。
由于落实了经济承包责任制,实行了专业承包,联产计酬、浮动工资,打破了工资制度上的“铁饭
碗”,生产上的“大帮轰”、“混着干”等弊病,使干部和群众当家理财的事业心增强了,一些生产用
的工具和机车零部件能修复的就修复,能代用的就代用。基层领导过去到场机关开会或办事,都是车送
车接,而现在却都骑上了自行车。1982年全场农业亩成本比1981年降低了0.89元,农业总成本比1981年
降低了19.7万元。1983年3月23日,农场召开了第三届职工代表大会,会议以“解放思想勇于改革,全
面开创农场建设新局面”为主题,在总结几年来实行经济责任制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了经济责
任制的发展。生产队实行了定额包干、全奖全赔责任制。这种责任制要求在国家计划指导下,年初对
承包者签定承包合同,分别核定各项上缴指标,年终结算时除完成包干上缴指标外,全部纳入分配,
采取“上不封顶、下不保底”(即多盈多分、亏损挂帐)的分配政策。平日预借生活费,年终收入结
算。这种经济责任制的实质是较彻底地否定了固定等级工资制而全面确立了浮动工资制,使承包者的
责、权、利进一步地统一起来了。定额包干、全奖全赔责任制的实行,无疑对农场经济管理体制的改
革有着重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