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作物栽培
第三节 作物栽培
一、播种准备
1.种子精选
小麦:1970年以前,全场有4台苏式选种机,各队串换使用。选种以机选为主,有的年份由于选种
安排不当,也有风选代替机选的。
1970年至1982年,选种机增加到12台,大部分是八五二农场产的。1983年全场购进14台上海产比
重式精选机,除了新建队外,基本上每队一台,从此,使选种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小麦种子达到
了全部精选,杜绝了风选。
大豆:1970年以前,采用滑板选种,也有用螺旋式选种机粒选的,1980年以后,改用筛选和清粮
机选种,种子质量明显提高。
玉米:1970年以前,一般都是在脱粒时去两头留中间做种。1970年以后,推行精量点播;种子通
过筛选,一般利用4.5毫米至5.5毫米的筛子,4.5毫米以下,5.5毫米以上的不能做种子。
谷子:(1980年以前种植)一般用盐水选种。
2.种子处理
小麦:1974年以前使用赛力散、西力生拌种,以后用多菌灵、退菌特、拌种霜拌种。
大豆:采用钼酸铵拌种,1978年以后用多福灵拌种。
玉米:1974年以前用赛力散拌种,用“六六六”粉拌种防治地下害虫,以后用克菌丹、多菌灵代
替赛力散拌种。
二、播种
1.播期
小麦:一般是4月1日开始播种,4月25日结束。试播一般在三月下旬。4月20日以后播种的地号,
一般都是春翻地。小麦高产播种期是4月5日至4月15日。最早的播期是1977年3月19日开始播种;因
涝最晚结束麦播的时间是1973年6月5日,但没有收成。
大豆:播期一般在5月1日至5月25日之间,新开荒地可播到6月
5日。1977年以前,为了便于灭草,往往采取分期播种分批灭草的方法,即人为的在5月10日前后播
完一些地号之后,暂停一停,然后到5月20日前后再播一批,以有利于机械灭草。
玉米:5月1日播种至5月10日播完,最晚不超过5月15日。
2.密度
小麦:一般垧保苗株数,早熟品种700至750万株;中熟品种650至700万株;晚熟品种600至650
万株。
大豆:一般垧保苗35万至45万株。早熟品种40万至45万株;晚熟品种35万至40万株。在一般情
况下,肥力高的地号宜稀不宜密,肥力低的地号宜密不宜稀。
玉米:1975年以前,垧保苗3万至4万株。1976年以后,主要种植单交种,垧保苗4.5万至6万株。
3.行距
小麦:建场初期曾采用交叉播,以后主要以15厘米行距为主,少数单位采取7.5厘米行距。
大豆:1964年以前为45厘米行距,1965年至1970年为60厘米行距,后来又缩垄增行,以50厘米
行距为主,1976年耕作改制以后,推广70厘米行距双条卡。
玉米:行距60厘米,1976年耕作改制后,改为70厘米行距。
三、田间管理
1963年以前,以人工灭草为主,1964年至1975年以机械灭草为主,人力、畜力灭草为辅。采用
的措施主要有播前封闭除草、播后苗前耙地、蒙头土、苗后耙地和中耕培土等。
播前封闭除草:主要是在大田地号,播前细致整地,注意保
墒,诱发杂草萌发生长,然后在播种前3天用中耕机带鸭掌齿、翼形齿全面中耕,这个措施越是后
期播种的地号,灭草效果越明显。
播后苗前耙地灭草:1964年开始,采用红星钉齿耙,耙地深度3至4厘米,而播种深度4至6厘米,
红星钉齿耙掌握好,灭草率可达90%以上,在当时是比较理想的灭草措施,大田杂草基本得到了控
制,杂草基数逐年降低。
蒙头土:是在大豆出苗照垄之际,用中耕机在大豆苗上蒙土1至2厘米,因苗壮草小而达到灭草
的目的。 苗期耙地:是在草苗齐长的情况下,所进行的被迫性措施,也能达到灭草的目的,但
伤苗毁苗严重。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科学种田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化学灭草药剂被应用到农业生产上。
农场最早大面积使用的化学灭草药剂是2.4一D丁酯,首先在禾本科作物(如小麦、谷子、玉米)上应
用,并取得了较好的灭草效果。1973年七队农业技术员李继增利用大豆出苗期与杂草抗药存在差异
的特点,应用2.4一D丁酯在大豆田灭草获得成功,并在全师推广应用。
1976年以后,实现了以化学灭草为主。2.4一D丁酯被用了几年之后,消灭禾本科杂草的各种
化学药剂如拉索、氟乐灵、拿捕净、灭草猛等,先后被应用在农业生产上,并收到显著的灭草效
果。从1978年开始,大豆化学灭草面积每年都达播种面积的95%以上。小麦田双子叶杂草多的地号,
每年也都用2.4一D丁酯进行灭草,化学灭草逐步代替了机械灭草。
在麦田管理上,1963年至1969年推行了小麦三叶期压青苗措施。在土壤水份条件允许的年份
里,麦田地号采用压青苗方法,能起到增产的作用。
四、水稻种植
1970年第一次在七队种植225亩水稻,因播期太晚,缺乏技术,没有化学灭草药剂,出现草
荒,没有成熟。从此,认为北大荒不宜种植水稻,多年没人种。
1984年,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农场在三个生产队种植水稻1,500亩。给十七队修稻田埂子,农场
动员了机关和场直各单位及学生,共计数千人大干了7天,才把田埂修完,收割时又动员上千人帮
助收割。因为草荒,加上缺少水稻收获机械,收割损失大,亩产仅198.6斤,这年水稻生产亏损13
万元。经分析认为亏损原因主要是人为造成的,群众仍然积极要求种植水稻。1985年,全场共种
植水稻4,140亩,平均亩产达366.9斤,除九队水稻生产亏损外,其余单位全部盈利,每亩水稻平
均盈利66元以上。
1986年,全场水稻种植面积达1.8万亩,其中插秧3,000亩,水稻生产来了一个大发展。
五、收获
小麦:1970年以前,主要是机械直收,同时,也搞少量的人工收割。1977年以后,推广了小麦割
晒(也叫分段收割),即:小麦在黄熟期,用割晒机割倒,晒3天后开始拾禾。割晒是抗灾的有力措施,
它的好处是提前割期,增加产量、减少晒场压力、提高粮食等级和经济效益。一般年份要求割晒面
积在50%以上,有的生产队可达70%以上。直收在完熟初期开始,一般从8月5日开始收割,应在8月15
日前结束,要争分夺秒,千方百计缩短割期,否则风险太大。
大豆:1983年以前,车要是机械直收,但也有人工收割机械拾禾的。1983年至今,采用人工割
晒、并铺,机械拾禾,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减少了损失、泥花脸和破碎率,提高了等级,被认为是
比较理想的收割方法。
玉米:1970年以前以机械直收为主,人工下棒为辅。1970年以后,大面积推广了人工割倒,摆
人字铺,机械拾禾。个别的人工下光棒,机械脱粒。
水稻:1984年,全部用人工收割。1985年以人工收割为主,少数搞机械割倒,人工打捆、晾晒、
积堆,然后机械脱粒。
甜菜:以人工收获为主,采用锹挖,也有用机械破垄起收,然后人工切削、集堆埋土,等待交
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