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轮作、耕作制度 轮作制度
坚持正确的轮作制度,有利于病虫、杂草的防治和产品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充分发挥农业机械
的优势和运用先进技术,它是农业生产持续高产、稳产的重大技术措施之一,是正确的土地耕作制、
施肥制、培肥地力制的基础。
农场多年来采用的轮作方式有:麦一麦一豆、麦一玉(杂)一豆;也提倡过麦一绿(压绿肥)一豆
和麦一豆一麦一杂四区轮作。
附表:麦、玉、豆轮作方式和麦、豆轮作方式配套耕作法。
麦、玉、豆轮作方式配套耕作法
麦、麦、豆轮作方式配套耕作法
20多年来,多数单位的轮作区没有建立起来,一般都采用合理换茬的方法。自然条件好的年份,
换茬基本合理;春涝年份,容易打乱茬口,造成大豆重茬或迎茬。1963年至1980年轮作换茬较好。
1981年以后连续三年春涝,有的茬口被打乱。1985年兴办家庭农场之后,由家庭农场自行安排茬口,
造成大豆重、迎茬面积增加。
建立合理的轮作制度,应严格要求,尽量稳定作物比例,坚持耕作制,尽量多搞秋起垄,采用
垄上播,这样就可以避免春涝时,保证不打乱茬口。
耕作改制
耕作改制能改善耕层结构,发挥土壤肥力,提高抗旱、抗涝能力,减少杂草和病虫危害,降低
生产成本,是增产增收的重要措施。
1976年以前,主要是年年春翻、平翻,有的收完小麦以后又翻一次,一个地号一年就翻了两次。
由于年复一年的平翻,整个土地形成一个犁底层,这样一来,土地即不耐旱、涝,又不利于作物生
长,致使产量受到影响。
1976年以后,推行耕作改制, 取销连年耕翻的耕作方法, 到1981年,深松面积达171,624
亩,约占总耕地面积的75%。
耕作改制是以轮作为前提,以深耕、深松为核心,以培肥地力为目的,以少耕为方向;坚持深
翻、深松、耙茬、搅麦茬、原垄卡综合运用,以形成正确的耕作体系。小麦的耕作方法以深松耙茬
为主,辅之以平翻。大豆的耕作方法是以深松为基础,平翻或垄上卡种,卡种在玉米茬或搅麦茬伏
起垄上。玉米全部实行搅麦茬垄上种。
耕作改制是耕作上的一次革命和农业技术上的飞跃。 实行深耕、深松后,加深了耕层,扩大
了作物根系的营养领域,促进了根系的发育,提高了土壤渗水性,增加了抗旱、抗涝能力,是农业
增产的一项有效措施。
在没有应用耕作改制的6年中,即1970年至1975年,粮豆平均亩产189.4斤。推行耕作改制以后
的6年,即1976年至1981年,平均亩增产18.2%,可见耕作改制是有很大的增产潜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