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施肥与土壤化验 建场初期,都是新开荒地,基本上不施肥,只是在蔬菜、瓜类地上施用一些农家肥。1963年
开始使用化肥,亩施肥量30斤左右。兵团时期,在过磷酸钙(过石)里混拌大量的农家肥,制成所谓
的有机颗粒肥作种肥施用。
1968年,由大量施用国产的硝酸铵转移到高氮量的尿素,磷肥仍以过石为主,这两种化肥占施肥
总量的80%以上。1974年以后,从美国、突尼斯、荷兰、挪威、日本等国引进大量的“三料肥”和磷
酸二铵,从此,化肥使用量逐年加大。
由于化肥种类和质量的改善,施肥方法也不断改进,科学性逐年提高。1963年至1976年,小麦、
大豆、玉米种肥都是分箱同部位混施播种的。1977年以后,小麦除施种肥外,有些地号还进行追肥。
同时,小麦种肥采用了二铵或三料肥混拌在种子里施肥的办法,用量每亩4至6公斤,收到了较好的
效果,一是施肥均匀,二是保证了苗齐、苗壮、苗匀,这种施肥方法被普遍采用。由于小麦施尿素
容易造成烧种、烧苗,1979年,农场大胆试验了尿素秋施肥,即把尿素在当年秋末、结冻前用播种
机施在整好的土壤里,来年早春播小麦,这种施肥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在秋季农时紧张,未能
进行秋施肥,农场又试用了小麦隔行施肥的办法,即在播种机上隔一个排肥口堵一个排肥口,这样
做即不烧种、也不烧苗,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1977年以后玉米施肥,由同部位转移到深施。玉米
的追肥是采用中耕机随追肥随起垄培土。大豆施肥多采用种下深施或侧施肥的办法,即在种子以下
深3厘米、侧5厘米处施肥,这样做解决了烧种问题。
1981年以后,化肥使用量有所增加,小麦一般亩施标准肥60至70斤;N、P(N氮P磷)比例为1:1.5;
大豆亩施标准肥50至60斤,N、P比例1:3;玉米亩施标准肥100斤,N、P比例为2:1。
历年施肥标准及产量表
随着施肥量的增加,产量也相应增加,但现在土壤究竟能够耐多大施肥量,有待探讨。
小麦、大豆不同施肥量与产量关系(测产)
培肥地力是增产的一项重要措施,1969年至1976年,十二团普遍进行了草炭改土和有机肥改土;
同时,还搞了部分玉米秸杆还田。1977年至1979年,试验了小麦地复种油菜翻压绿肥。1980年以后,
秸杆还田全面推广,特别是1983年以后,全场在50台自动康拜因上安装了秸杆还田抛撒器,为秸杆
还田的推广奠定了基础。1984年以后,秸杆还田已成为农业生产的常规措施。
土壤化验。
搞好土壤化验,掌握土壤理化性质,是实行科学施肥的重要依据。为提高各种化肥的利用率,最
大限度地发挥化肥的经济效益,实行科学施肥。农场于1973年建立了土壤化验室,当年购置了一些常
用的化验仪器、设备,1974年开始了土壤化验工作,紧紧配合农业生产,积极为农业生产服务,促进
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如,1975年,在大搞草炭土改土工作中,采取了先化验、后采挖的办法,即节省
了人力、物力,又提高了草炭土的质量。又如1980年在推广因土施肥措施中,化验室为各队提供了可
靠的土壤理化性质数据,促进了全场因土施肥工作的进展。
1979年,化验室对全场土壤进行了普查,测出了50多个地号的全磷、全氮、速效磷、水解氮和有
机质。绘制了全场土壤养份分布图,写出了土壤普查结果,为农场科学种田、用地、养地提出了可靠
依据。
1985年,土壤化验室能够承担7个项目的土壤化验,为科学种田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