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种子
第六节 种子
建场以来,种子多次进行更新,采用优良品种,以适应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
小麦。1958年至1966年,主要种植当地的农家品种一一秃不齐。该品种优点是抗逆性强,缺点是
不耐肥、水,在水、肥大的条件下,容易造成倒伏,混杂也比较严重,丰产性能不高,一般年份亩产
在150斤上下。此外,还有少量的东农101、合作6号,但种植面积不大。1964年从宝泉岭农场引进松
花江7号,为中熟品种。1966年以后,迅速发展了合作6号,该品种当时丰产性能强,口紧不易落粒,
一般情况下不易倒伏。这一品种成为1966年至1970年小麦主栽品种,占小麦播种面积的50%以上,最
高年份达70%。1966年至1970年,农场还先后引进了克强、克壮、克坚、早红、龙麦2号等品种。但是,
由于这些品种的适应性较弱,未种植几年,这些品种就先后被淘汰了。随着合作6号的发展,秃不齐很
快被淘汰,1970年以后就逐渐没有了。1976年以后,逐步扩大了克旱6号的种植面积,该品种杆壮不倒,
丰产性能高,比合作6号增产20%以上。从1976年高繁开始,到1979年就成为小麦主栽品种。这一品种占
种植面积的70%以上,是历史上播种比例最大的品种。但是,到1982年克旱6号的弱点已经表露出来,主
要是品种退化。取而代之的是克丰3号,1982年开始大面积繁殖,1984年占小麦播种面积的70%。其它早
熟品种有垦大1号,到1985年,因克丰3号抗旱性较差,产量也不特别突出,克丰3号将被克旱9号所代替。
大豆。1958年至1966年,大豆种是以“满仓金”为主有少量的东农4号。抗抗逆性强,但丰产性能差。
1964年引进合交8号,该品种品质好,丰产性能高,比满仓金增产10%以上,也比较耐肥、水,很快成为
大豆的主栽品种。1976年之后,又引进了合丰22号而取代了合交8号,合丰22号大豆即耐肥,又耐水,
每亩比合交8号增产达10%以上,占大豆种植面积比例的70%。
其它品种还有红丰2号、黑河3号。1982年,合丰24号大豆开始繁殖推广,1985年,合丰24号大豆成
为主栽品种。因合丰24号大豆抗病性差,产量水平一般,有一部分种植面积被高产品种合丰25号所代替。
玉米。1956年种植“白头霜”,白头霜是农家品种,为硬粒型,丰产性能不高。1964年开始种植“虎
林6寸鲜”,该品种为马齿型,单产比白头霜高10%。1969年开始大力发展杂交种,逐步代替了农家种。最
早的杂交种是东农232,首先在七队种植,亩产可达700至800斤,但熟期偏晚,不适合农场种植,很快就
被淘汰。1972年开始种植HDl03×牛11,该品种品质好,产量比较高。1980年换种HDl03×383。1980年以
后,玉米面积逐年减少。1983年至1984年,种植了50%的西德玉米,但因不抗旱,于1985年停止种植。而
嫩单4号单交种成了农场玉米的主栽品种。